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乡村振兴 -> 正文
商南县积极探索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成果新路径
索 引 号 01606072-9-30/2021-0105038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
公开目录 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21-01-05 00:00
名  称 商南县积极探索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成果新路径

商南县紧抓国家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试点工作机遇,精准谋划布局,创新赈济模式,规范监督管理,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优质茶园,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积极力量。

一是抓实“四个基础”,精准谋划布局。抓实规划布点,立足发展壮大茶产业的战略部署,充分考虑县域气候、地形、人口分布、交通物流、产业基础等因素,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就业走”的思路,将以工代赈试点项目与带动群众就业、特色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有机结合,择优选择富水镇油坊岭、马家沟2个村作为试点项目区。抓实群众基础,镇办申报后,县发改、扶贫等部门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项目拟实施地群众意愿,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抓实主体选定,详细了解拟参与项目企业纳税、诚信经营、农民工工资发放、履行社会责任、抵御市场风险、开拓市场能力等情况,经多次答辩论证后,最终选定试点项目实施主体。抓实资金整合,充分发挥以工代赈中央投资撬动作用,整合中央彩票公益金、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等2050万元,引导企业投资3500余万元,建成富水茶海公园标准化生态观光茶园1380亩。

二是推行“四种模式”,促进就业增收。积极探索劳务用工、入股分红、流转土地、融合发展“四种模式”,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劳务用工,即鼓励项目所在村通过组织当地劳动力组建劳务合作社等形式参与试点项目建设,并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246万元,人均增收4500多元。将建成的配套设施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范畴,因地制宜开发检测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吸纳40余名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入股分红,即由项目所在地镇政府、村委会与合作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将以工代赈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资入股合作企业,明确按中央、省级投入资金总额的8%提取固定收益。其中,2%的收益用于以工代赈基础设施项目的后续管理维护,6%的收益统筹用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低收入人群增收。流转土地,即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项目区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项目区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使75户农户每年获得47余万元经营性收益。融合发展,即深入实施“茶叶+”融合发展战略,建成农家乐9家、品茶休憩室6处,进一步延伸了产业发展链条,提高了产业发展质效,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三是破解“三大难题”,提升综合效益。破解农村改革难题,对部分缺资源、缺资金的贫困群众,通过折股量化分红等方式,有效破解了改革对资源的依赖,实现了“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的减贫目标。破解集体经济薄弱难题,将以工代赈项目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择优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稳定利益联结。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年定量分红进行分配,一部分用于支持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一部分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有效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匮乏难题。破解产业发展风险难题,健全茶产业常态管护支持机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投保茶叶气象指数、茶叶灾害等保险,加大消费扶贫、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减少产业发展风险,有效提升综合效益。

四是健全“三项机制”,强化试点保障。公示公开机制,及时、规范做好项目名称、建设内容、投资额度、日常监督责任人、工程质量、劳务报酬等公示公开工作,确保以工代赈试点项目建设公开、透明。严管监督机制,建立县、镇、村、党员代表“四位一体”监督体系,严把工程质量关;坚持业务牵头部门、镇、村三级验收制度,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质量检测鉴定;将以工代赈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实行月督查、季点评、年终考评,有力地促进试点工作高效推进。审计评估机制,按照“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要求,在整个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审计评估,确保投入的每一分资金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商南县政府办 王爽)

扫描打开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