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 -> 其他文件 -> 市政府办文件 -> 正文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商洛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2-2020)的通知
索 引 号 20211208-071620-821 文  号 ​商政办发〔2012〕71号
公开目录 市政府办文件 发布日期 2012-07-09 00:00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
名  称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商洛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2-2020)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商丹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事业机构:

《商洛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2-2020)》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商洛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陕西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以及《商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省市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和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着力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优化城区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步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底,有5个县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到2015年底,7个县区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有4个县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到2020年底,全市7个县区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并通过省级人民政府认定。

三、主要任务

(一)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城乡学校布局明显优化,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学校“大班额”和优质资源短缺问题得到缓解。到2015年,全市60%以上义务教育段学校基本达到省颁建设标准;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段所有学校达到省颁建设标准,学校之间办学条件无明显差别。

(二)师资力量基本均衡。到2015年,全市小学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5%以上,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75%以上;到2020年,全市小学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5%以上,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县域内校际之间教师学历结构、学科结构、专业技术结构大体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优秀校长、教师定期交流;校长、教师能够按照规定接受培训,校本研修制度全面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得到保障;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三)经费投入基本均衡。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明显提高。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省定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办学水平基本均衡。初步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学校能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校际之间教学质量无明显差异,无任意增减课时、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行为,无以考试成绩公开排队、办重点校(班)现象,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择校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学校能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能开设具有特色的学科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等,学习困难学生得到有效帮扶;校园安全卫生责任、措施落实到位,无重大安全、卫生责任事故;形成优良的班风、校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校园周边环境安全有序。

(五)教育机会基本均衡。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得到切实保障,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全日制公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得到保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得到妥善解决。

(六)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初中以上学校及有条件的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或局域网,建成电子备课室,所有中学、小学三年级以上学校全部开齐开足信息技术教育课,中小学入网率达到95%以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比例达到90%以上。

四、主要措施

(一)优化教育资源,稳妥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

1、科学制定实施规划。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工作的意见》,立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当地人口变化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城镇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相结合,与教育发展规律相结合,统筹制定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分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2、稳妥推进布局调整。农村小学逐步向乡镇和中心行政村集中,原则上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相对集中入学,高寒边远交通不便山区行政村保留必要的小学或教学点。农村初中向中心乡镇和集镇集中,原则上每个乡镇只办一所初中,人口较少的乡镇联办初中或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调整优化市县城区学校布局,依据城市中小学建设标准,科学制定、扎实实施市县城区学校中长期布局和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落实优惠政策,预留建设用地,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有效解决“大班额”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办学条件的整体优化。

3、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提高装备水平,使中小学校舍、体育场地、图书设备、师资、经费投入、教育管理等达到办学标准,做到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合理布局,相对分离。教职工住宅应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严禁在校园内规划和建设教职工住宅。注重整合项目资源,加强项目统筹,优先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校,解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城区“大班额”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寄宿学生的食宿条件,满足学生应宿尽宿的需求,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

1、依法落实投入政策。认真落实国省市关于保障教育经费的各项政策规定,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强化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按规定全额用于教育事业。提高预算内计划投资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确保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省市要求。认真落实国省市关于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配套费、彩票公益金等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城市新建小区收取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费用于教育等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教育投资项目,鼓励社会各界、慈善机构、联乡包抓部门捐资助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切实落实教育建设项目减免收费的优惠政策,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2、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政府教育经费增长考核制度,将县区政府对教育投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建立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和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学校收费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审计力度,确保经费使用安全、规范、有效。创新学校财务资产管理模式,扎实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示范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示范县和中小学后勤管理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定期开展经费保障机制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专项检查,提高中小学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控制制度,提升经费使用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规范教师管理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教师的公开招聘、职务评审、岗位聘任、调配交流、培养培训和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格认定程序标准,实行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规范教师编制管理,科学核定,适时调整,防止占用或变相占用教师编制。积极实施“特设岗位”计划和公开招聘招考制度,加大教师补充力度,重点做好薄弱短缺学科专任教师、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教师配备。完善教师交流服务期制度,引导教师由城镇向乡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合理流动。

2、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全面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健全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优化学历、学科、年龄、性别和职称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切实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创新方式,整合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成市级教师培训中心,健全覆盖全市的教师培训网络。大力推进校本研修,解决好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扩大义务教育“阳光师训”受益面。到2015年使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师都能参加新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鼓励教师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学历层次,提升专业水平。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批社会认可、成绩卓著的省、市、县教学名师。重视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校长队伍培训,深入开展“和谐班子”创建,办好中小学校长论坛,不断提高校长管理学校能力和水平。

3、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医疗养老和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制定和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政策措施,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予以倾斜。利用好中、省住房建设优惠政策,加快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集中建设教师保障性住房,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1、加快教育设施现代化建设。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和教学实验设备。加快基础教育专网建设,初中以上学校及有条件的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或局域网。加强农村中小学网络环境下的“班班通”建设,逐步实现每个教学班都能开展多媒体教学。

2、加块教育资源现代化建设。依托陕西教育资源网和商洛教育网,建设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习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探索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省内外优质学校、教学名师协作,抓好数字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育资源研究、规划、开发、应用体系。

3、加快教育方法现代化建设。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高度重视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信息技术普及工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五)依法规范办学,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1、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健康、艺术、国防和劳动教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

2、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落实省、市《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完善各级党委、政府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责任与保障机制。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细化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办法,不得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考核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严格执行省市关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落实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向薄弱初中倾斜政策。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改进教师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3、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健全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落实中小学校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进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学校结构工资制,逐步建立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和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现代学校制度。继续实施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完善中小学校长履行职责督导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六)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

1、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教育职能的首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到政策配套、措施有力、工作到位。要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1)明确工作职责。市政府负责对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规划,对县区政府进行指导和监督。各县区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负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保证按计划推进,着力缩小学校间的差距。

(2)部门分工合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具体规划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组织相关教育实验,开展重点问题研究。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财政部门负责增加教育投入,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供政策支持。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积极支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市、县区教育督导机构要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加大监督力度。要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年度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将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中小学校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必要的专项督导,建立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机制。从2012年开始,条件成熟的县区可按照程序向国家和省市申报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县区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区评估验收。

3、加大宣传力度。各县区要通过新闻媒体、网站和板报、标语等途径和方式,大力营造有利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加大对各级各部门、各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的报道力度,对在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大力宣传。各学校要通过印发宣传单、书写标语、校务公开栏等形式,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合力。

扫描打开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