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商洛市交通运输局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交通强国”建设任务和“一都四区”战略目标,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谋定交通工作“14421”施工图,加快项目建设,加强行业治理,提升运输质效,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4.7亿元,彰显服务大局新担当。
织密路网、内联外畅,交通建设推动社会发展支撑更硬。千方百计强化要素保障,多措并举强监管、抓质量、保安全,铆足干劲推进度。西十、西康高速铁路和洛卢高速公路一个个控制性工程不断刷新“进度条”,跑出“加速度”,高铁完成投资70亿元;高速完成投资30.1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G211、G345等3条干线公路建成通车,农村公路升等改造11条142公里,建成村组联网路305公里、桥梁6座,实施村道安防1100公里,新增通三级公路乡镇5个,完成投资11.9亿元。丹凤客运站、山阳城东客运站建成运营,商洛客运枢纽站等6个高铁站和市交通物流产业园加快建设,完成投资3.7亿元。

系统谋划、创新驱动,农村公路助力乡村振兴底气更足。围绕农村公路安全通畅、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服务提质、运营高效目标,出台全省首个地方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导则》,规范农村公路“建”“管”“护”“运”。深化巩固“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成果,谋划实施“美丽农村路”建设三年行动,完成绿化美化农村公路3600余公里,建成“美丽农村路”20条402.4公里,被陕西日报等8家媒体深度报道。镇安县罗家营公路、山阳C52R音乐茶缘路等推动产业、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被中国交通报连续报道;柞水县下老路获评中国公路学会2024年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依托“秦岭智谷·数字商洛”建设,投资1300万元建成农村公路大数据监管平台,入选2024年陕西交通科技活动周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创新成果展。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交通运输促进区域协同动能更强。深化汽车客运转型升级,优存量保增量,推出普惠早班车、校园直通车、旅游包车等多样化服务,开通商州、洛南、丹凤至西安和咸阳国际机场定制客运,商州至洛南、丹凤、山阳城际公交通车运营,梯次推进农村定制客运,优质高效完成“春运”“五一”及“十一”等重大节日运输保障,完成客运量9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1000万人公里。依托城际铁路、商洛陆港、陕西飞舟多式联运,聚焦拓展物流通道和延链补链,大幅提升集疏运效率,完成货运量3400万吨、货运周转量390000万吨公里。客货邮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建成县级物流共配服务中心8个、乡镇快递综合服务站135个、村级快递综合服务点774个,开通并优化乡镇村寄递物流配送线路62条,镇安县、丹凤县成功创建全省客货邮融合发展示范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5A级。

聚焦需求、多元拓展,公共交通添彩民生福祉服务更优。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深化城市公交可持续发展改革,建立公交运营补贴落实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全市财政预算公交运营补贴945万元。积极探索公交精准服务新途径,恢复“夜间观光”公交,开通火车站定制公交、“赛事保障”公交、“夜间通学”公交,优化延伸公交线路12条,延长运营时间,实现火车站、北客站、客运站无缝衔接换乘,商超、小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全覆盖。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城区20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行率达到80%。持续推进“绿色交通、低碳出行”,更新新能源纯电动巡游车出租车240辆、公交车126辆,建成新能源充电桩397个、智慧公交站牌37个、候车亭189个,完成中心城区公交车票价、出租车运价调整,升级改造公交智能调度监控系统。

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水毁抢修守护交通安全防线更牢。面对“7·17”“7·19”“7·30”特大洪灾,绘制公路灾情图,实行每日调度、专班推进,包抓县区领导驻守一线督导,全力开展防汛抢险和公路抢通修复工作。按照“每条重点公路、每片受灾区域成立一支突击队”要求,投入机械设备2000余台班,出动抢险人员1.2万余人次,轮番上阵,昼夜奋战,6天时间抢通全部中断公路,打通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命通道”。坚持“科学规划、专业设计,项目推进、县为主体,分期实施、原级恢复”原则,制定印发《商洛市公路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整合各方资源,市县联动,争取到位公路抢通资金2550万元、养护资金计划3.69亿元,有序开展公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完成涉脱贫攻坚后评估建制村通硬化路修复。

健全机制、依法行政,规范监管推进交通行业秩序更稳。严格执行“人盯企业、人盯道路、人盯人”制度机制,着力整治非法营运、道路运输、公路隐患和项目质量安全。实施客运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火车站、客运站、学校周边集散地等重点区域“黑车”乱象,排查疑似非法营运车辆273辆,立案调查16辆。建立“两客一危”动态智能监控系统平台,1500辆客、货、危运车全部安装智能监控设备。投资350万元新建洛南石门、商州杨峪河2个不停车动态检测系统,移交公安交警违规超限超载车辆508辆,干线、农村公路超限超载率分别稳定控制在2%、3%以内。充分发挥交通态势监测、路网应急指挥中心、大数据监管平台作用,常态化排查整治在建项目、国省干线、农村公路隐患,落实销号闭环管理,有效保障全市交通运输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