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频道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一朵木耳里的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4-18 15:06 点击次数:

春日,秦岭深处的柞水县,重峦叠嶂间,一朵朵黑玉般的木耳舒展着丰腴的身姿,孕育着致富的希望。

柞水的木耳“火”了,它不仅搭乘电商快车,走进千家万户,更是依靠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成为“科技感”爆棚的多样化木耳产品。

2020年那个春意盎然的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点赞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这短短6个字的殷切期许,如同破土的春雷激荡群山,为柞水木耳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5年砥砺,这朵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明珠”,看似未变,实则早已脱胎换骨。

踏进柞水木耳种植基地,一排排菌棒整齐罗列,菌棒上黑黝黝、胖乎乎的木耳肆意舒展,尽情生长。而这生机勃勃的画面背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用毕生心血浇灌的成果。

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李玉院士主持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柞水木耳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最佳落地展示。

时间回溯到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与商洛市柞水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始了李玉院士团队与柞水的“千里交集”。

从“种子”培育到种植技术,再到产品开发,李玉院士团队不仅引进了适生能力强、种植产量高、推广前景好的优质黑木耳示范菌种,还培育出了玉木耳、金木耳等珍稀食用菌。同时,还帮助构建了柞水木耳等食用菌生产加工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识别检测技术体系、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体系、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和质量安全云数据平台,开发了木耳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多种产品。

这些举措,彻底激活了柞水这片土地上的新质生产力。如今,在柞水木耳种植基地,吊袋栽培技术,让木耳产量与品质实现双丰收;自动化喷灌系统,精准调控大棚湿度;自动化遮阳网,灵活应对天气变化;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智能分拣车间,机器快速分辨木耳品质;加工基地,各种深加工产品源源不断下线……科技创新像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木耳产业从菌种培育到成品销售每个环节,激发出木耳无限潜力和独特优势。

在“科技赋能”推动木耳产业重塑的同时,“产业融合”催生的“乘数效应”更加令人惊叹。

在“木耳小镇”,种植基地摇身一变成为观光景点,农家小院化身精品民宿,游客在当地既能实地体验农事活动,也能品尝以木耳为原料的各种创意美食,真正实现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卖体验的转变。

田间地头,返乡青年熟练运用各类社交软件进行直播,将柞水木耳卖到全国各地。蜿蜒交织的通村公路上,物流车穿梭其中,沟通起广袤城乡,让木耳从“基地到餐桌”对接得更加顺畅。

从2017年一朵小小的普通木耳开始,8年时间,柞水木耳已经衍生出22类99种深加工产品,木耳品牌价值已达50亿元,形成了覆盖“菌种研发—智慧种植—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展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性,生动演绎传统产业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回望来时的路,这场木耳蜕变的背后,是创新要素的深度耦合。从菌种研发到栽培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在木耳产业链各环节产生“裂变效应”;从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到加强科研院校合作,再到培育本土技术人才,持续推动木耳产业生产要素及其组合优化升级;从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到打响“柞水木耳”品牌,再到完善扶持政策、搭建创新平台,政策组合拳为木耳产业发展筑牢根基。政府搭台、科技助力、市场发力的三重因素,让传统木耳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秦岭深处到全国餐桌,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柞水木耳的蜕变之路印证,只要在创新沃土中深扎根系,传统产业亦可绽放新质生产力的绚丽之花。当越来越多的“土特产”完成这放眼商洛,柞水木耳的故事正在千山万壑间复制生长。当海鲜菇实现全程溯源,当板栗插上数字翅膀,当茶旅融合活力持续迸发,无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未来产业“幼苗正茁壮”。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新质生产力正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书写着“靠山吃山”的新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