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频道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频道首页

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 助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商洛市探索“五个三”路径建设“四好农村路”的实践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4-03-13 17:54 点击次数:

近年来,商洛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举措,以“交通先行”战略为统揽,挂图作战抓进度、倒排工期抓推进,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质效,有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19177公里,公路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06.3公里,初步形成以高等级公路和干线公路为大动脉,农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大交通”网络。2023年11月,我市成功创建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工作经验在全省“四好农村路”暨公路高质量建设推进会上进行了交流。

一、创新做法及成效

(一)做到三个坚持,全面贯彻落实新要求。坚持规划引领。制定《商洛市“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实施方案》,精心编制商洛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县道网规划(2020-2035)》,着力构建以县城为骨架、乡镇为节点、辐射村组的路网体系,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坚持发展为先。三年来,全市共投入各类资金33.5亿元,建成农村公路2613公里。其中: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及乡镇通三级路273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530公里(兼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功能的891公里)、通村公路完善工程786公里、建制村通双车道工程24公里,有效提升了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坚持质量为本。严格落实项目建设“七公开”制度,健全完善“六位一体”质量保证体系,扎实开展农村公路质量检测工作,项目质量监管纳入率100%,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实现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目标。

(二)创新三项机制,健全管养工作新体系。创新养护管理机制。完善县农村公路发展中心、镇农村公路管理所、村农村公路养护站机构设置,夯实各级管理责任,实现“路长制”全覆盖。制定《通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考核督导办法》,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经常性养护率均达到100%。建成农村公路大数据监管平台,农村公路管理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大力推行多元养护机制,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创新路权管理机制。出台《关于规范村组公路产权移交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全市农村公路全面调查登记,划定公路建筑区范围边界,将县乡公路产权确权到县级交通部门、村组公路产权移交到村(居)委会,并颁发公路产权证。目前,全市确权到县级的县乡公路138条3294公里,确权率66%;移交到村(居)委会的村组公路5465条9502公里,移交率73%。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制定安全生产日常监管标准化、企业主体责任具体化、应急救援科学化“三化”指导书7册,健全基础性安全管理制度40余项。同时,加大太阳能电源光感照明系统、公路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等农村公路监管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保障农村公路安全。

(三)实施三大工程,巩固提升创建新成果。实施“白改黑”工程。对超过使用年限、路面破损严重的通村水泥路,实施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的“白改黑”提升改造,延长使用寿命。累计完成农村公路路面大中修、预防性养护等685公里,路面“白改黑”466公里。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由“十三五”末期的70%提升到目前的80%。实施“两边一补齐”工程。出台《“两边一补齐”两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展“补齐农村公路短板、提升乡村道路品质”专项行动,累计实施自然村组道路硬化1702条2091公里,有效解决4106个村民小组42万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市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达到95.3%。实施“两拆一提升”工程。启动《商洛市“两拆一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结合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公路违规广告牌和违法建(构)筑物拆除工作,共拆除违规广告牌7183块、公路限宽限高设施40处,治理公路控制区内乱堆、乱占、乱建2.17万处,建设“路田分家”“路宅分家”8038公里,修剪行道树23.7万余株,公路环境实现增“颜值”、提“气质”。

(四)加强三大建设,城乡运营实现新突破。加强客运场站建设。建成市一级汽车客运站、市城东二级汽车客运站、商洛陆港公铁联运等14个客货运枢纽站场及80个乡镇客运站、572个农村招呼站,营运车辆3164辆。加强客运服务建设。共开通农村客运线路326条,投放通村客运车546辆;开通公交线路38条,投放公交车358辆(其中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279辆)。全市1024个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通班车及公交率达90%以上,全市城乡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5A级。加强农村物流网点建设。完善“县有物流中心、镇有服务站点、村有取货网点”三级寄递物流网络体系,行政村通快递率100%。整合交通运输、邮政、商贸、供销等物流资源,推动集客运、货运、邮政于一体的“多站合一、一站多能”乡镇综合服务站建设,实现建制村快递物流一站式送达。镇安县被评为全省客货邮融合发展示范县。

(五)推动三个融合,构建交通惠民新格局。推动“公路+产业”融合。发挥公路交通运输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农村公路建设与特色产业布局相结合,助推“菌果药畜茶酒”产业全链条升级。三年来,累计新建产业路680公里,助力农产品走出大山,为群众铺就乡村振兴便民路、致富路、幸福路。推动“公路+旅游”融合。把道路建设融入沿线山岭、河流等自然景观,借景不造景,还原乡村自然美,全面打造“美丽乡村路”。建设旅游生态路197公里、红色旅游路210公里、美丽农村路466公里,高质量串联柞水木耳小镇、山阳天蓬山寨、丹凤桃花谷、商南富水茶海等旅游资源。推动“公路+服务”融合。统筹利用公路沿线空地资源,建设农村公路驿站57处,生态停车场97处6.8万平方米,“四好农村路”主题小公园148个30万平方米,实现“建一条道路、享一方服务、览一片青山、观一路美景”目标。麻漫路商州段、丹凤棣月公路被命名为陕西“十大最美农村路”。

二、经验启示

(一)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是保障。市委、市政府成立“四好农村路”建设领导机构,出台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系列文件,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重要内容,纳入对县区、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各县区把示范创建工作做为“一把手工程”,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科学规划、克难攻坚,全力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从区域示范引领向全域达标发展转变。

(二)合力攻坚、共同推进是关键。全面整合各个行业资源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各级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在税费征缴上给予最大优惠;在手续报批上,简化程序,开辟绿色通道;在砂石供应上,优先保障、低价供给。三年来,各级政府按照“共商共建共享”思路,通过召开项目推介会、乡党见面会、早茶会等多种形式,采取“六个一点”办法,筹措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24.2亿元,切实解决资金不足难题,形成了合力办交通的良好格局。

(三)服务民生、人民满意是目的。坚持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科学谋划、加大投入、统筹推进、服务大局,着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供给质量,全市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覆盖广度进一步提高,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逐渐成行,给群众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