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
据市县植保部门近期监测调查,结合气象预报和品种抗性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小麦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其中:小麦条锈病:偏轻发生,南部低热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0万亩;小麦赤霉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万亩;小麦白粉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0万亩;小麦穗蚜: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5万亩。
二、预报依据
1、病虫发生实况
条锈病:始见期为3月27日(山阳县法官镇)首发,截至4月17日,在法官镇3个村零星发生,面积500亩,累计预防防治0.3万亩。其他县区尚未发生。
白粉病:轻度发生,发生面积7.69万亩,防治面积5.7万亩,主要发生在中温区和低热区,全市平均病叶率1.47%。
麦蜘蛛: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1.8万亩,较上周增加3.5万亩,较上年同期减少23.5%,防治面积16.5万亩次。全市平均单尺行长虫量40头,最高523头(商州),当前大部分地区处于快速上升期。
小麦蚜虫: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3.94万亩,较上年同期减少18.7%,防治10.74万亩。全市平均百株蚜量67.28头,最高875头(商州),虫口增长较快。
2、气象条件。三月份以来,气温偏高,降水较常年偏少。3月下旬至今全市无有效降水,对小麦吸浆虫上升化蛹、小麦条锈病发生扩展不利。另据市气象台预报,4月份我市降水较历年同期偏少1--2成,月平均气温14--18℃,较历年同期偏高0--1℃,对麦穗蚜的发生较为有利。4月20-21日、26-28日以及5月3日-5日将会出现三次降雨天气,此时处于小麦抽穗扬花期,十分有利于条锈病的扩展流行,赤霉病偏重发生的风险较高。
3、品种抗性差。我市主栽品种中西农979、伟隆169、汉麦7号、商麦1619、小偃15、小偃22、绵阳31等品种大多抗性差,利于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三、防治意见
1、加强监测预警。各县区要扩大调查范围,加密调查频次,严密监测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及时报送病虫信息,准确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病虫防治。
2、明确防控重点。当前,我市小麦由北向南处于拔节至抽穗期,总体长势良好。南部低热区防控重点是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兼治小麦白粉病和麦穗蚜;北部区域防控重点是小麦条锈病和麦穗蚜,兼治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
3、实施一喷三防。综合分析,我市实施小麦“一喷三防”最佳适期为4月20-25日,商南、山阳、镇安南部低热区可适当提早3-5天,洛南、商州等北部中温区可顺延5-7天。各县区要结合病虫发生实际,抢抓晴好天气适时组织统防统治。当小麦条锈病田间病叶率达到0.5%~1%、麦穗蚜百穗蚜量达500头以上时,立即组织开展大面积普防,重发田在施药7~10天后开展第二次防治。防治药剂:杀菌剂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己唑醇、戊唑·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氟环唑、丙环唑等;杀虫剂选用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吡虫啉、吡蚜酮、苦参碱等;叶面肥选用磷酸二氢钾;生长调节剂、免疫诱抗剂选用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等。赤霉病要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如未来2天有阴雨天气,应在小麦齐穗至扬花期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做到见花打药,主动预防。
来源:市植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