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snyncj/2024-00057 | 发布机构 | 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 ||
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办理 | 发布日期 | 2023-08-14 | ||
名 称 | 对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324号提案的答复函 | ||||
时 效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文 种 |
类别:A
签发人:闫亚军
商农复函〔2023〕39号
对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324号
提案的答复函
王卫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破解乡村“五化”问题的建议的提案》(第32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当前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我局自接到第324号委员提案后高度重视,印发《2023年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实施方案》(商农发〔2023〕31号)。同时及时联系各会办单位,对您提出的村庄空壳化、劳动力老龄化、青年光棍化、土地撂荒化和村庄建设无序化等乡村“五化”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交流,形成了如下办理意见。
一、关于“村庄空壳化”的建议
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我市依山傍水,可借助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续发展“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秦岭最美是商洛”等旅游品牌,整合利用惠农资金、政策资金向乡村旅游项目倾斜。充分发掘“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目前,全市整合各类财政资金6.5亿元,社会资本注入2.3亿元,大力发展富有当地特色的民宿产业和农家乐文化,市文旅局印发了《商洛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和《商洛市民宿评定标准(试行)》,不断提高民宿体验感,打造精品民宿、特色民宿,全市现有民宿或民宿集群42家,客房1500余间,床位2200余个,带动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聚焦“九大产业链”建设和功能农业发展,目前全市本年度已发展食用菌3.72亿袋,鲜产量达23.25万吨,其中,木耳1.19亿袋、鲜产量5.18万吨;新建改造茶园1.06万亩,茶园规模达到60.1万亩,春茶产量1.14万吨、产值达到22.3亿元;新建猕猴桃标准园850亩;水产品产量2563吨。加速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努力建设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两品”,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依托特色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形成产业链,以此稳住人心、留住人才。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做好引育人才工作。我市印发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千员带万社”行动方案》,支持山阳、镇安县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农民3.6万人次,指导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制定科技特派团工作实施方案,组织30余人参加2023年全省“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班,向省农业农村厅推荐2人申报神农青年人才,组织14个单位40余名专业技术干部在商南县参加2023年陕西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为乡村创新创业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针对农村青年人士宣传并详细解读各项助农惠农政策,让其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的好处,引导其在门前就业创业,加强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种养殖技能,切实增加农户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留住青年人才,缓解村庄空壳化现象。
二、关于“劳动力老龄化”的建议
一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积极推动建立针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目前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已实现市级全覆盖。针对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全市27家医疗机构开设慢性病、老年病科。现有康复医院2个,老年护理院1所。实行65周岁以上老人在市、县(区)医院看病免交普通挂号费,享受专家门诊挂号费半价优惠。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健康管理率90%以上。推进居家老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群覆盖率72%。积极培育医养结合机构,目前全市已培育医养结合点14个。市卫健委、民政局、市场监管局、审批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备案工作的通知》,促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同时注重在社会层面营造敬老爱老氛围。二是完善养老硬件设施。近年来,积极争取各级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其中敬老院改扩建投入15088.6万元,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投入8016万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投入2680万元。全市养老服务机构94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009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97个,初步构建起“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后备人才建设。严格执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成立了康养技能人才公共培训中心,依托商洛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基地,不断加强养老护理员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累计开设培训班31期,培训3600人次,有效提升了全市养老护理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关于“青年光棍化”的建议
一是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每年培育定量高素质农民(初级职业农民),特别是青年光棍农民,引导他们主动参加技能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发挥示范引领带头作用。近年来,镇安县共培育认定初级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1953人,中级职业农民123人,高级职业农民25人,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338人,就业技能培训近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平均每年培训1万余人次。二是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将高素质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个人信息及典型事例入库。商南县已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两期102人,木耳培训班两期100人,农村致富带头人20人,开展农民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一期40余人。千方百计为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宗旨保驾护航,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全面推行“一约四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坚决按照《婚姻法》和《婚姻登记办法》规定,遵循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原则,拒绝高价彩礼,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摒弃封建陋习,营造文明乡风,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对适龄婚嫁青年家庭重点宣传教育,开展拒绝高价彩礼婚前登记承诺活动,提倡“不要房、不要车,自己家业自己创”的自强创业观,举办集体婚礼,倡导“婚嫁从简、喜事新办”理念,营造文明节俭的婚俗新风尚。
四、关于“土地撂荒化”的建议
一是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制定政策,做好抓实粮食种植生产工作,我市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强春管促丰收四大行动的通知》,组织召开全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议、小麦“一喷三防”现场会、夏粮生产形势分析会、割晒机发放培训会等,不断强化“五良”举措,全力推进粮食产能提升,缓解土地撂荒化。目前完成粮食播种175.5万亩,占春播计划的117%。其中,春播玉米81.7万亩、大豆10.4万亩、马铃薯47.6万亩,分别完成春播计划的109%、76%、106%。二是创建示范田地,强化科技支撑。开展新技术和新模式示范推广,不断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有效供给。深入落实“两藏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与省地建集团签订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能提升项目整市推进合作框架协议,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1.06万亩,全市优化整治“非粮化”1.99万亩,复垦复种撂荒地3.7万亩,耕地质量等级达到6.24等,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新增产能评审,核准新增产能62.06万公斤,商州、丹凤、镇安3县区受到省厅综合评价奖励,分别奖励300万元、600万元、659万元。三是发展社会化服务。以服务之长补农业之短,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让小农户受益,最终实现“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目标。目前我市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数量达73家,从事旋耕、播种、防治、收割等单环节或多环节服务,部分服务组织尝试探索全托管服务。近两年争取社会化服务项目1800万元,完成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20余万亩次,经托管的地块亩均增产16%左右,成本降低5%左右,实现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五、关于“村庄建设无序化”的建议
一是坚持编制规划。全面对接乡村振兴要求,因地制宜,做好村庄编制规划。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包括村民的意见建议,村庄规划需全体村民会议讨论且同意后再报批,获批后及时公布,坚持公开化、透明化办公。我市1100个行政村村庄分类全部完成,集聚提升类村庄620个,城郊融合类村庄121个(含54个村需要纳入城镇控规),特色保护类村庄136个,搬迁撤并类村庄66个,暂时看不准村庄157个。截止2022年底全市已完成98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商州区28个,洛南县12个,丹凤县8个,商南县10个,山阳县20个,镇安县18个,柞水县2个)。二是推进多规合一。在村庄规划编制中注重与土地利用规划、矿山治理与复绿等工作衔接,列出项目准入的负面清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村庄居民点的开发边界,进一步落实好村庄规划的实用性内容,提高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质量。山阳县对全县204个农村地区村庄(社区)进行分类,其中城郊融合类9个、集聚提升类165个、特色保护类25个、搬迁撤并类5个。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启动18个镇办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目前已完成22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加强监督检查。我市今年共印发政策指导性文件3份,督办函1份,撰写调研报告2篇。加强对村庄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与村干部和村民的交流沟通,严格规划许可,把控好建设风貌,管控好农村宅基地使用,把村庄建设和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发挥督促作用,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感谢您对“乡村‘五化’问题”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以上答复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商洛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