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71号建议的答复函
索 引 号 snyncj/2024-00290 发布机构 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公开目录 建议提案办理 发布日期 2024-07-30
名  称 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71号建议的答复函

类别:A

签发人:王 璟

商农复函〔2024〕3号

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71号建议的答复函

洪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正确解决粮经用地矛盾的建议》(第71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确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全力保障粮食安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科学统筹粮经比例,实现了粮食生产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一、关于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粮经用地的建议。

2022年10月,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商洛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确定了商洛市农业农村中长期发展目标,明确提出要依托秦岭国家“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的良好生态优势,发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金字招牌优势,在筑牢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基础上,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主导产业聚集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粮食和菌果药畜茶渔等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以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按照“扩油稳粮优玉米”的发展思路,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以水土资源条件好、相对集中连片、生态环境优、具有粮食种植基础的乡镇村组为重点,推动粮食向优势区集中,目前,全市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155.51万亩,涉及7县区98个镇办1244个村社44.03万农户,划定区块数20433个、片块数25698个、地块数196677个,其中小麦70.16万亩、玉米85.3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的划定,即稳定了全市粮食作物特别是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又优化了农业生产布局和要素组合,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

(二)打造主导产业聚集区。食用菌方面,以柞水金米、镇安西华、山阳高坝店、商州大荆、洛南石门、丹凤峦庄等镇村为重点,大力发展木耳、香菇、平菇、双孢菇、天麻等食用菌品种,建设柞水木耳、商州香菇等产业特色小镇4个、食用菌农旅融合景区9个、现代产业园区24个,做实叫响“商洛香菇”“柞水木耳”等地理标志名牌。“柞水木耳”欧盟商标注册成功,在2024食用菌全产业链(厦门)创新博览会,柞水木耳品牌价值达到53.23亿元,位居木耳类第一位。 核桃方面,以商州、丹凤、洛南、山阳、镇安、柞水为核心区,突出川道坡塬、发展丘陵浅山建设40万亩优势集中产区,推进核桃产业布局区域化,大力发展红仁核桃特色产业,全力建设中国核桃之都。板栗方面,以镇安为重点,全面提升”“中国板栗之乡”价值内涵,“镇安板栗”发展成陕西标志性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中药材方面,以商州、洛南、丹凤、山阳为核心区,突出商洛市优质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实施全产业链开发,扩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规模,提升道地药材良种种苗供给能力。畜禽方面,打造以商南、山阳、洛南为核心的200万头生猪产业集群,以商州、丹凤、商南为核心的丹江流域1亿只肉鸡产业带,以山阳为核心的1000万只蛋鸡产业基地,推进畜禽产业走高端、创品牌、上水平,将洛南肉兔、丹凤毛驴、山阳肉牛等发展壮大。茶叶方面,以商南、山阳、镇安、丹凤、柞水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推进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提高茶叶原料生产水平。

(三)培育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烤烟以洛南、镇安为核心,以提高烟叶产量和上等烟比例为目标,建设全国知名卷烟品牌原料基地12万亩,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模式,确保烟叶原料保障上水平。魔芋以镇安为核心,发展魔芋优势区10万亩,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推广应用新品种,提升标准化农产品生产能力。水杂果以商州、丹凤、商南、山阳为核心,发展水杂果优势区10万亩,大力发展猕猴桃、樱桃、葡萄标准化种植基地,全面推行订单生产,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品牌。冷水鱼以丹江、伊洛河等五大河流为主线,坚持以技提效、健康养殖、全链开发,加快产业集群培育,唱响商洛秦岭冷泉渔业品牌,引领全省冷水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酿酒葡萄产业以丹凤为核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依托丹凤葡萄酒厂、安森曼酒庄等大力发展鲜食与酿酒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全面推行订单生产,实现原料供应本地化,打造国内知名葡萄产业和红酒文化体验地。目前,全市已创建洛南县永丰镇(核桃)、丹凤县棣花镇(双孢菇)等产业强镇5个,商南县试马镇(茶叶)、镇安县达仁镇(茶叶)等一村一品示范镇8个,特色产业正在有序推进之中。

(四)强化要素保障。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我市加大特色产业支持力度,2023年及时下达千亿级设施种植业、畜牧业等中省项目资金1.16亿元,用于食用菌、茶叶、中药材、蚕桑、畜牧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工增值、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等全产业链开发。我市也制定出台商洛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支持政策,从2021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对木耳菌种研发、试验示范等环节进行支持。为确保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我市严格执行中省相关政策,对2020年1月1日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林果、挖塘养鱼等从事“非粮化”活动,但处于经济效益上升期的特色产业采取的稳妥退出的方式,有效稳定了产业发展,既守牢了粮食安全“米袋子”,又发展优势产业“菜篮子”,还充盈了农民增收“钱袋子”。

二、关于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种粮收入的建议。

为有效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两藏”战略,坚持“四良”协同,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一)强化政策保障。坚持惠民资金“一卡通”发放,及时将发放耕地地力保护、实际农民种粮一次性补贴、农机具购置等中省支农惠民资金发放到农户“一卡通”账户上,2020年以来累计发放资金达到7.5亿元,发放资金惠及491491人次,努力实现“种多少补多少,种得多补得多”,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支持作用,确保农户种粮有保障。为有效发挥农民收入“稳定器”、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保护伞”作用,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小麦、玉米、稻谷等主要农作物承保力度,2023年全市农业保险承保规模达到14017.33万元,同比增加2850.55万元,增幅25.53%;完成理赔7453.73万元,同比增加729.62万元,增幅10.85%;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281.78亿元,同比增加140.82亿元,增幅99.9%。

(二)加强科技引领。为切实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近年来,我们坚持良种、良技、良机、良法“四良”协同,促进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2023年,全市粮食单产211公斤,年均增长0.59%。一抓良种引推。以商洛学院、商洛市农科所为依托,以小麦、马铃薯为重点,大力开展马铃薯脱毒种薯培育和小麦商麦5226、商麦1619等良种繁育,积极齐黄34、秦豆2018等高产优质适宜品种,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充分发挥种子的“芯片”作用,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主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3%以上。二抓抓良田建设。聚焦建、管、用三个重点,健全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机制,高质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73.44万亩,占全市110.0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66%,2023年全市耕地等级6.06等,同比提高0.18等。三良技集成。扎实推进“藏粮于技”,集成应用“选用良种、配方施肥、规范间套、绿色防控”等组装配套技术,粮食作物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4.5%,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在5%以内。四抓良机配套。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陕西省农机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成商洛腾飞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农业机械专家工作站,聚集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实际需要,研发、改进、引进适宜我市推广应用的小型机械化,推动小型适宜农机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农机具购置补贴686.6万元,购置玉米小麦联合收割机、东方红--1804拖拉机、深松机、旋播机、采挖机、大型翻转犁、旋耕机及挖掘机、铲车、脱粒机、农产品初加工等适用机具农机具16.73万台(套),全市农机化率达到35.84%,增速高于同期全省0.96%,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装备支撑。五抓良法跟进。以提高单产为出发点,高标准建设县(镇)书记指挥田、县(镇)长样板田、局长高产田、专家攻关田“四块田”,全力抓好百亩示范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建设,带动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升,2023年,全市实施玉米“增密度”提单产32.61万亩,平均亩产428.8公斤,同比增产45.3公斤,增幅11.8%,亩增收135.9元。

(三)加强服务支撑。以健全村级农技服务体系为重点,以高素质农民培育整市推进示范市为平台,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2014年以来,先后下拨中央财政资金5456万元,培育高素质农民1.78万人,认定高级农民170人、中级农民1566人、初级农民13931人,推进农民科技种植能力进一步提升。依托基层农技推广项目,2023年建设粮食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5个2580亩,推广主推技术11项,推广机具27台,开展示范展示活动76场次,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基地内实现全覆盖,粮食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区域及周边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通过粮食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助力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39.47万亩,粮食产量达到50.54万吨。

三、关于粮经协同,促进产业振兴发展的建议。

为全力促进粮食、特色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市不断改

进耕作制度,探索、总结、提炼适宜种植模式,促进粮食、特色产业协同发展。

(一)推广粮粮套种。农技部门通过多年试验,总结提炼出玉米提单产“一增二调多促”、马铃薯提单产“3113”等技术模式11个,“地膜马铃薯//地膜春玉米—大豆”一年三熟种植模式,亩增产250公斤、亩增值2840元,既避免了常年冬旱对小麦越冬造成的不利影响,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亩产量482.5公斤,亩产值1695.6元,亩利润584.6元,实现了“玉米不减少,多收一季豆”的目标。

(二)推广粮经协同。为推动耕地利用、粮食增产与烤烟种植协调发展,2023年,洛南县坚持“增加粮食产量、稳定烤烟规模”的发展思路,在全县13个镇办39个村建立粮烟融合示范田1.23万亩,其中,粮烟轮作2100亩、烟豆套种10000亩、烟薯套种200亩,烟豆套种大豆亩产30公斤左右,带动全县粮烟融合示范田粮食增产158万公斤,增收470万元,有力推动产业兴旺、群众增收、乡村振兴。

(二)促进三产融合。近年来,我市以粮食、食用菌、茶果等产业种植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发“粮食+研学”“粮食+康养”“粮食+观光”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把旅游元素融入产业生产中,大力打造粮食和特色产业种植、管理采摘等农事体验项目,把生产基地建成研学、游玩、休闲体验的乐园,把粮食、菌茶果等产业打造成有奔头的高产增效、增收致富产业,实现三产融合,产品溢价。


商洛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