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127号提案的答复函
索 引 号 snyncj/2024-00324 发布机构 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公开目录 建议提案办理 发布日期 2024-07-30
名  称 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127号提案的答复函

类别:A

签发人:王 璟

商农复函〔2024〕44号

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127号提案的答复函

王兴来、杨刚平、曹建刚委员:

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127号《关于推进我市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落实扶持政策,激发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动力建议

近年来,全市坚持财政扶持为牵引、市场主体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品牌提升,投入稳定增长。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去年市政府设立1000万元的市级品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争取省级140万元品牌建设和营销资金,下达丹凤县、洛南县、柞水县、市农安中心、市水产站品牌建设专项资金125万元,用于打造丹凤天麻、丹凤葡萄酒、洛南豆腐、柞水木耳、商洛香菇、秦岭冷泉鱼等品牌,促进品牌提档晋级。二是促进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普及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设施,积极推动、资助农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和涉农企业搭建冷链运输体系、智能化筛选线、冷库等现代农业配套设施,以此补足产业发展中的硬件短板,全市共建设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项目119个、建设单体库288个、新增库容2.72万吨。全市机耕230万亩,机播52万亩,机收18万亩,预计综合机械化率达37.5%以上。“玉米增密”和“两年三熟”全程机械化试验成效显著,玉米单产提升明显,油菜亩产300斤,实现了增收一季的目标。

二、关于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特色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建议

2023年底,全市发展茶叶60.1万亩,核桃352万亩(其中红仁核桃7万亩),烤烟7万亩,猕猴桃3.56万亩,全市特色农产品总产值达到242亿元以上。一是聚焦技术攻关,强化新优品种选育。围绕玉米、小麦、马铃薯、食用菌、蔬菜等我市主要产业,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筛选和自主选育工作,遴选农业主导品种42个、主推技术16项,实施课题(项目)26个。二是面向产业需求,注重实用技术研究。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农业科技前沿,抓好农业实用技术研究。2020年以来,成功发布全国首个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团体标准《茶叶全程质量控制规范》团体标准,发布实施《黑木耳生产管理规范》、《地理标志产品 柞水木耳》、《肉兔同期发情及人工授精技术规范》3个省级地方标准和《香菇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猕猴桃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等21个市级地方标准。2023年度,组织实施省级、联盟等项目9项、申报科研成果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三是强化试验示范,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在新品种试验示范方面,七县区共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12个,合计800余亩,集中示范小麦、鲜食玉米、蔬菜、马铃薯、石榴等新品种104个,联合鉴定试验新品系6个。在新技术试验示范方面,引进小麦绿色优质高效生产、马铃薯春玉米夏大豆套作、商薯19脱毒苗大田剪枝再扦插处理等新技术3项,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四是紧盯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内在品质。大力实施良种选育、标准化生产、加工增值、品牌创建、三产融合五大工程,柞水县荣获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优选出口基地(木耳)”,丹凤县华茂牧业入选全国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单位。成功创建12个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关于强化品牌效能,拓展特色农产品营销市场建议

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从战略高度出发,精心布局、系统规划品牌发展路径。一是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发展食用菌3.92亿袋、供港蔬菜基地2.2万亩,建成鱼菜共生智慧渔业示范基地,南京、西安首家商洛农特产品专营店建成运营。“商洛核桃”获欧盟认证,丹凤葡萄酒入选中华老字号。二是推进农产品销售网络化。支持和引导农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深化西商融合、宁商协作,组织企业积极参与第二届直播购物节、南京市举办的直播电商技能培训班,举办网销产品对接会,培育农产品电商品牌,2023年网络销售农产品16.37亿元。三是强化电商技能人才培养。在商州、洛南和镇安县、山阳县举办4期商洛市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培训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青年等300余人,通过对短视频拍摄技术、抖音制作技术、直播带货开店流程等进行培训,提升了商洛农产品网络销售水平,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四是扩大特产销售。组织50家企业参加在西安举办的年货展销会,指导县区在西安开设丹凤葡萄酒、秦岭泉茗等品牌专营门店10个;联合西安市总工会、乡村振兴局建成“商洛市乡村振兴土特产展销中心”和网上商城,实行线上线下销售,销售农产品2000多万元。五是农业品牌建设稳步推进。注册“商洛秦岭生态农产品”商标,授权30家企业使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称号、8家企业使用“中国·秦岭·商洛生态农产品”标识。“商洛核桃”“商洛香菇”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柞水木耳”“镇安板栗”获首批陕西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柞水木耳”“商洛香菇”“秦岭泉茗”“洛南核桃”获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认定。陕西秦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秋雷”牌和陕西中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秦岭天下”牌柞水木耳入选2023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品牌名单。认定“秦岭冷泉鱼”等17个市级农业品牌。“洛南核桃、柞水木耳、商洛香菇”品牌价值分别突破30.68、53.23和18.51亿元。

四、关于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建议

近年来,认真落实市委人才工作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着力在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激励上下功夫,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健全机制“重”人才。成立了农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人才建设工作与农业农村工作同研究、同谋划、同部署;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教育培训、职称评审、考核聘任和选拔晋升的制度链条,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写入了《商洛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为推进乡村人才工作提供了指引。二是多管齐下“育”人才。连续12年引进硕士研究生79名,进一步优化了农业农村系统的人才年龄、学历和技术结构,每年培训农技人员300人次以上,使农技干部的学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组织学员赴西安、咸阳、宝鸡、杨凌等基地开展实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三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断加强与院士团队合作,举办全国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商洛食用菌产业发展座谈会、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为商洛食用菌和茶产业发展把脉会诊、建言献策,累计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培训70余场次,培训本土人才6500余人次。四是示范带动“用”人才。依托农技体系改革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技机构星级服务创建,遴选特聘农技人员34人,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鼓励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实体,发展特色农业,全市85%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带动全市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1家、家庭农场153家、现代农业园区179个。五是营造环境“励”人才。积极创造便利条件,激励人才多干实事、多做贡献。大胆启用年轻科技人员独立承担生态农业技术研究课题,给农技人员搭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舞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举办首届科研课题(项目)评选会,提升科技干部科研能力和水平,推进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17人入选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下一步,我局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全力推进商洛市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进一步发挥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全市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加速市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商洛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