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snyncj/2024-00342 | 发布机构 | 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 ||
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办理 | 发布日期 | 2024-07-30 | ||
名 称 | 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09号建议的答复函 | ||||
时 效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文 种 |
类别:A
签发人:王 璟
商农复函〔2024〕70号
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09号建议的答复函
孙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议》(第109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全市乡村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商市住建局,现就所提建议答复如下: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战略部署。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打造“中国康养之都”,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行“3456”秦岭山水乡村建设模式,精心策划实施“两改两转三促进”行动,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秦岭山水乡村,走出了一条具有商洛特色的乡村建设新路径。围绕更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您提出了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扎实推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等三条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根据您的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系统安排,确保逐条逐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重点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坚持规划先行,增强引领效能。一是精准分类。以“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村庄定位、人口变化、区位条件和发展趋势等,对全市有乡村建设任务的1186个行政村(社区)的村庄规划类型进行优化,确定集聚提升类村庄674个、城郊融合类村庄197个、特色保护类村庄122个、搬迁撤并类村庄85个、待定类村庄108个。二是明晰思路。依据村庄规划类型,精准把握村庄规划方向和重点,坚持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聚焦“一都四区”发展定位,通盘考虑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和历史传承,统筹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等建设项目,优先实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确保乡村建设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文化相协调,同农民群众实际需要相匹配。三是有序推进。建立政府领导、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村民参与、专业力量支撑的工作机制,依据《陕西省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导则》等政策文件,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多规合一、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分类别、分年度、分片区、沿道路、沿流域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确保规划接地气、行得通、能落地、真管用。全市纳入近期编制计划759个村,纳入远期编制计划206个村。目前已完成或正在编制村庄规划457个。
二、持续整治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结合“干净商洛”创建,统筹抓好厕所、污水、垃圾“三个重点”。一是深入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成本适中、简单实用、维护方便、农户满意、应改尽改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技术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镇村新建户厕进院入室,今年全市计划改造户厕2.52万座,截至7月底,已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37万座。二是持续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突出重点、分类整治的原则,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置设施设备短板,为镇村新配发垃圾车1398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完成“动态清零”,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自然村覆盖率达到95.07%。三是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持续开展农村污水分类提升整治,启动“三基本”(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怨言)行政村44个,累计达到“三基本”行政村620个,完成15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1.28%。 四是扎实推进五美庭院创建。以“共建美丽庭院、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深入推进“五美庭院”建设,进一步美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成功创建省级“五美庭院”示范村1个、省级示范户12户;创建市级“五美庭院”示范村11个、市级示范户56户。
三、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提质增效。坚持把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三产融合的思路,全力推进产业增量提质、市场主体晋档升级。一是提升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发展以“小木耳大产业”为代表的“菌果药畜茶酒”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民宿、休闲旅游、康体养生等新业态,力促产业转型、业态转型,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绿色化、景区化、品牌化。今年以来,全市新发展食用菌3.92亿袋、中药材8.68万亩、供港蔬菜基地2.2万亩,改造林果低产园27万亩、茶园2.73万亩,肉蛋产量分别达到8.97万吨和5.52万吨,布局建设野奢帐篷精品民宿、村落农庄特色民宿39家, 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总数达到85个,位列全国地级市榜首。二是培强经营主体。加强“链主”企业培育,加大龙头企业引育力度,支持中小微、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发展壮大,每年认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市级现代园区、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10个。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8家、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38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8个,发展农民合作示范社227个,培育家庭农场2847家。三是壮大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依托生态、旅游、康养等资源优势,通过主体带动、领办产业、投资入股、资产参股、居间服务等方式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快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服务带动能力。至7月底,全市年收益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已全部清零,年收益5-10万元村降至306个、较2023年削减168个,年收益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55个,较2023年增加22个。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推进措施,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秦岭山水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融合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持续推动乡村建设工作提质量、上水平、见实效。
答复未尽事宜,烦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商洛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