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162号提案的答复函
索 引 号 snyncj/2024-00349 发布机构 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公开目录 建议提案办理 发布日期 2024-07-30
名  称 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162号提案的答复函

类别:A

签发人:王 璟

商农复函〔2024〕78号

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162号提案的答复函

石红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秦岭山水乡村建设 助力打造中国康养之都的建议》(第162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全市乡村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商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现就所提建议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打造“中国康养之都”,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行“3456”建设模式,创新开展“两改两转三促进”行动,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秦岭山水乡村,走出了一条具有商洛特色的乡村建设新路径。围绕推进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助力打造康养之都,您提出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切实提升群众参与度、突出抓好产业发展等四条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根据您的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系统安排,确保逐条逐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重点开展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坚持规划先行,增强引领效能。一是精准分类。以“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村庄定位、人口变化、区位条件和发展趋势等,对全市有乡村建设任务的1186个行政村(社区)的村庄规划类型进行优化,确定集聚提升类村庄674个、城郊融合类村庄197个、特色保护类村庄122个、搬迁撤并类村庄85个、待定类村庄108个。二是明晰思路。依据村庄规划类型,精准把握村庄规划方向和重点,坚持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聚焦“一都四区”发展定位,通盘考虑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和历史传承,统筹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等建设项目,优先实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确保乡村建设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文化相协调,同农民群众实际需要相匹配。三是有序推进。建立政府领导、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村民参与、专业力量支撑的工作机制,依据《陕西省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导则》等政策文件,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多规合一、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分类别、分年度、分片区、沿道路、沿流域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确保规划接地气、行得通、能落地、真管用。全市纳入近期编制计划759个村,纳入远期编制计划206个村。目前已完成或正在编制村庄规划457个。

二、统筹整合资金,加强投入保障。一是强化资金整合。聚焦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整合行业资金、衔接资金、宁商协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规范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优先保障“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共谋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改善等入库项目2975个,投资概算44.89亿元。制定印发《商洛市2024年“千万工程”暨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共确定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等15大类129小项乡村建设任务,其中项目类任务总投资43.25亿元,涉及行业部门25个,形成了资源整合、集中投入、优势互补、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金融服务。支持各金融保险机构优先配置信贷资源,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和环节,加大对乡村建设领域的信贷资金投入,鼓励采用基金、债券等融资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据初步统计,在今年实施的乡村建设项目中,投入农村道路、水利、电力、数字乡村、灾害治理、示范创建等方面的信贷、国债、社会资金约22.97亿元,占到总投资的53%。三是强化资产利用。紧盯“双50”战略目标,立足做优做美乡村环境、建好秦岭山水乡村,以镇办为单位探索成立新业态发展公司,深度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有效盘活土地、林地、宅基地、农房等资源和闲置资产,加快发展乡村民宿、休闲旅游、康体养生等新业态,推动农村变景区、产业变景点、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商品。目前,全市98个镇(办)均成立了新业态发展公司,已培育农村景区47个,打造产业景点59个,布局建设野奢帐篷精品民宿、村落农庄特色民宿39家,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暨“千万工程”工作推进会、“跟着民宿游陕西”暨乡村旅游产业群现场推进会先后在我市召开。

三、培育壮大产业,促进提质增效。坚持把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三产融合的思路,全力推进产业增量提质、市场主体晋档升级。一是提升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发展以“小木耳大产业”为代表的“菌果药畜茶酒”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民宿、休闲旅游、康体养生等新业态,力促产业转型、业态转型,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绿色化、景区化、品牌化。今年以来,全市新发展食用菌3.92亿袋、中药材8.68万亩、供港蔬菜基地2.2万亩,改造林果低产园27万亩、茶园2.73万亩,肉蛋产量分别达到8.97万吨和5.52万吨, 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总数达到85个,位列全国地级市榜首。二是培强经营主体。加强“链主”企业培育,加大龙头企业引育力度,支持中小微、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发展壮大,每年认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市级现代园区、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10个。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8家、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38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8个,发展农民合作示范社227个,培育家庭农场2847家。三是壮大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依托生态、旅游、康养等资源优势,通过主体带动、领办产业、投资入股、资产参股、居间服务等方式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快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服务带动能力。至7月底,全市年收益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已全部清零,年收益5-10万元村降至306个、较2023年削减168个,年收益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55个,较2023年增加22个。

四、组织农民参与,发挥主体作用。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全过程、全环节参与乡村建设。一是参与村庄规划。坚持将政府组织领导作用、农民主体作用、专业人员技术指导作用有机结合,扎实做好入户调查、村民讨论、集体决策等基础工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听取农民意见,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共商共议。二是参与项目实施。采取以工代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开展建设,明确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中央资金30%以上、其他财政资金10%以上用于发放劳务报酬,以吸纳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民自己的乡村自己建、自己的工程自己干。三是参与项目监管。从项目进度、施工质量、工程验收等环节吸纳村民参与,落实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要求,将项目实施前知晓率、项目实施中参与率和项目实施后满意度分别作为项目批准立项、奖补资金拨付、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指标,不断增强群众的参与感、责任感、归属感。四是参与后续管护。在落实地方政府主导责任、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运营企业管护责任的同时,采取推行“门前三包”、组织受益者认领、组建使用者协会、设立公益岗位等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管护。此外,我们联合市委组织部、市改革委等六部门转发了省委组织部等七部门《关于做好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工作的通知》,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参与机制、引导参与规划、带动实施项目等七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有效保障群众在乡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建设和“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推进措施,努力推动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工作提质量上水平,为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推动商洛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答复未尽事宜,烦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商洛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