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关于对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02号建议的答复函
索 引 号 swlj/2024-00011 发布机构 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
公开目录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发布日期 2023-09-29
名  称 关于对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02号建议的答复函

杨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地方戏曲剧团发展的建议》(第10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对濒危戏曲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常态化开展惠民演出,有力地推动了商洛地方戏曲剧团发展。

一是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戏曲人才培训,定期举办戏曲人才培训班,针对市、县区国有文艺院团艺术人才结构,有计划地培养戏剧编剧、导演、作曲、舞美、化妆等戏曲人才,每年组织参加中、省举办的各类戏曲培训班,有重点地推荐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年轻演员到省级文艺院团跟班培养,逐渐解决市、县(区)文艺院团“台柱子”短缺的问题,努力形成演出人才的梯次结构,确保老、中、青演职人员的良性循环,不断完善市、县(区)国有文艺院团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戏曲人才培养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为商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对濒危戏曲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一是积极申请实施“像音像”工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花鼓被正式纳入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列,录入《中国戏剧大全》,标志着商洛地方戏曲正式载入中国戏剧发展史册。二是收集整理戏曲老艺人相关视频文字资料,先后收集整理了辛书善、田井制、刘安民等戏曲老艺人的视频资料,出版了《辛书善商洛花鼓音乐集成》《田井制剧作选》,《刘安剧作选》和《刘安评论集》正在出版印刷,商洛广播电视台还为多名老艺人拍摄了专题片。三是老戏复排,先后复排了《屠夫状元》《月亮光光》等优秀剧目,使得这些弥足珍贵的商洛地方戏曲艺术能够留下来,满足群众的戏曲需求。

三是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原商洛市剧团是商洛花鼓和商洛道情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单位,2010年改制为商洛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市场不景气,演一场、赔一场,剧团几乎没有演出,更谈不上开展地方戏曲保护传承。面对困境,市文旅局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市、县区国有文艺院团调研,局党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初步拟定改革方案,经市政府同意于2020年9月成立了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事业性质,副县级规格,核定编制30名,设领导职数1正2副,经费财政差额补贴,隶属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管理,将原市剧团保留事业单位人员身份(含退休人员)一并划入市地方戏曲研究院,划入人员采取“不占编制、体外循环、自然减员”办法逐步予以消化,帮助剧团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是常态化开展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是市、县区国有文艺院团主要惠民演出形式。一方面,我们根据农村实际和当地农民文化需求,分别推出商洛花鼓、商洛道情、秦腔、眉户、商南花灯戏、汉剧、渔鼓山歌剧等戏曲作品,组织市、县区国有文艺院团和部分优秀社会文艺团体进乡入村开展常态化演出。同时,广泛开展戏曲培训和普及等戏曲进乡村系列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戏曲艺术鉴赏、戏曲知识普及和戏曲艺术传播活动。依托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组织戏曲专家、非遗传承人和知名戏曲票友作为文化志愿者深入乡村讲解戏曲知识,开展戏曲辅导。鼓励建设优秀戏曲数字资源库,通过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为农民提供日常的数字化戏曲服务。2022年,全市戏曲进乡村演出920场,戏曲进乡村演出任务完成率117.35%。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商洛地域文化特色,进一步发掘商洛地方戏曲艺术资源,整合市、县区现有的戏曲艺术力量,加大戏曲人才培养力度,为市、县区国有文艺院团和社会文艺团体搭建学习培训平台,在定期举办地方戏曲培训班的同时,积极推荐优秀戏曲人才参加中、省各类戏曲艺术培训,为市、县区国有文艺院团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商洛地方戏曲剧团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创造商洛“戏剧之乡”的新辉煌。



               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9月26日



(联系人:王书亚,电话:1399248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