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频道首页 -> 政府机关刊物 -> 决策参考 -> 2024年度 -> 2024年第2期 -> 目录 -> 正文
实施工业倍增工程 助推经济提速发展 ——关于加快商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4-06-14 17:00 点击次数: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工业强则经济强。近年来,商州区紧扣“一都四区”总目标和“五区”建设总要求,聚焦“3+N”产业集群,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升级传统产业优存量,培育新兴产业扩增量,做强支柱产业提质量,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全面掌握商州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更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人通过走访商洛比亚迪、陕西锌业、延长氟硅等重点规上工业企业,认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开展座谈交流,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就加快商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具体情况如下。

一、发展现状

今年以来,商州区以实施工业倍增工程为抓手,持续优化工业布局,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全区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工业经济韧性十足。近五年,全区工业经济拉动地方生产总值分别增长3.74、1.45、-2.61、2.73、1.02个百分点,尤其是2022年,面对多轮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区工业经济逆势而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2%,工业增加值增长8.1%,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为全市工业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83.45亿元,同比增长1.3%,工业总量占全市(346.5亿元)的52.9%,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保持了较强的发展韧性。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坚持绿色循环理念,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梳理整合现有产业,编制全区工业发展图谱,推动链条式、集群化发展,建立了新材料、健康医药等七大支柱产业,其中新材料、绿色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占比较大,金属与非金属材料首位产业作用更加凸显;依托辖区丰富的尾矿资源打造的绿色建材产业集群迅速成长,在西北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其中三一绿色建材实现年产值15亿元、利税1.2亿元;同时,积极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君威农贸、鼎兴建材、天安砖厂3家企业正在退库,全区工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三是园区发展突飞猛进。聚焦商州-商洛高新“两区融合”,聚力构建“两区多园”工业格局,荆河生态工业园、电子科技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产业定位更加清晰,基础配套更加完善,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29.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9家(其中规上企业19家),2023年1-12月实现工业总产值42.2亿元,税收3509.5万元。商洛化工产业园区成功获批,是陕南唯一一家化工产业园区,将成为助力商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四是龙头企业势头强劲。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区共有工业企业4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其中商洛比亚迪、商洛供电、商洛电厂、陕西锌业等7家骨干工业企业产值合计163.14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0.6%,是全区工业经济的强有力支撑,龙头企业链主作用发挥明显。

五是项目建设蹄疾步稳。坚持把工业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近三年累计实施工业类重点项目117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6个,完成投资135.5亿元,商洛电厂、LED半导体锂电封装、岭南佳泰新型建材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岭南佳泰新型建材项目成为陕南最大的绿色建材加工项目。2023年实施工业项目46个,总投资209.8亿元,商洛电厂二期启动实施,岭南佳泰二期建成试产,有力带动商州工业经济突破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是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工业产值总量偏小,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191.49亿元,低于同期山阳县250.09亿元、柞水县235.59亿元、洛南县227.64亿元。规上企业数量偏少,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11家,与镇安(23家)、洛南(21家)等县相比还有差距。工业企业产业链条不完善,上下游市场拓展不足,产品附加值低,链主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二是工业园区支撑不够。园区企业协同配套、联动合作不紧密,企业集而不聚、相对独立,规模化竞争优势不强。园区工业用地储备不足,目前仅剩荆河生态工业园185亩、电子科技产业园20亩、现代工业产业园278亩用地指标,一定程度制约了园区后续发展。园区企业“亩均效益”不高,入驻园区的19家企业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仅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3.6%,对工业总产值贡献率不高。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获评省级研发中心的仅4家,含金量和经济效益高的品牌企业较少。企业管理理念不够先进,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工业人才队伍现状与工业经济发展需求还有差距,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难、留人难问题较为突出。

四是民营企业活力不足。全区现有民营工业市场主体419户,其中规上民营企业35户,民营工业企业单体实力不强,呈现“多散小”特点,电子信息类规上企业仍是空白。企业管理层思想不够解放,品牌意识淡薄,对市场预判能力不足,多数企业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决策科学化程度不高,发展后劲不足,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9年。

三、对策建议

商州区位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越,加之“西商融合”、商州-商洛高新“两区融合”等政策机遇叠加,为未来工业经济更好发展提供了强力引擎。对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放大优势,聚焦工业倍增目标,深入践行“2579”发展思路,在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深化改革等方面持续用力,确保到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33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5%,科研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一)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加快产业集聚。一是加速绿色转型。进一步优化新材料、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总体布局,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争取技术改造配套资金,新谋划实施一批技改项目,推动低碳循环发展。重点支持三一筑工、众合森工等企业扩大生产,提高西北地区绿色建材市场占有率,做强做亮绿色家居建材“商州品牌”。二是做强首位产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深化矿业“五化”建设,做强氟产业,做优锌产业,做大硅产业,支持陕西锌业、延长氟硅等骨干龙头企业升级装备、优化工艺,着力发展金属与非金属首位产业,全力打造新材料百亿级产业集群。三是下茬延链补链。聚焦七大支柱产业和9条工业产业链,积极招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力发展具有产业关联性和配套性的产业,打造集群化、链条式、循环式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间的相互支撑、资源整合和效益最大化,努力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增规模、科技赋能提价值。

(二)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强化基础支撑。一是优化园区功能布局。持续深化“两区多园”工业发展格局,依托工业集中区,支持商洛高新区,布局建设医药食品、新型建材、电子科技、现代工业、精细化工五大专业园区,做精做优现代工业园、商洛化工园产业规划,加快推动形成更多投资量、实物量,打造定位差异化、建设专业化、产业聚集化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二是推动园区扩容增量。坚持“亩均论英雄”,提前做好园区用地储备,及时清理低效低产、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对亩均效益差、发展后劲弱的企业及时“腾笼换鸟”,积极盘活园区闲置厂房、闲置土地,引进高效益优质企业,打造经济“高产田”。加快补齐“水电路气暖”等基础配套短板,尽快启动电子科技产业园二期标准化厂房、医药食品产业园污水处理站项目,提升中小企业创业园入园道路,全年建成标准化厂房6.9万平方米,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三是加快园区体制改革。依托园区固定资产和国有平台公司,积极探索“产业+基金”模式,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投资商州发展。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改革,推动园区行政管理与建设运营职能分离,加快推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打造符合商州产业发展实际的投行化发展模式。

(三)以招商引资为引擎,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创新多元化招商模式。树立投行思维,积极探索专业化团队招商、产业链招商和资本招商等新模式,借助招商中介、专家智库等优质招商平台数据库,按照“政府点菜、专业机构上菜”的方式,推动定向开发、双向匹配、精准对接、推动落地。二是实行项目全周期管理。健全“人盯招商”工作机制,落实全生命周期包抓责任,确保招商项目从对接、研判、推进、签约到建设、投产、培育全过程跟踪服务。实行招商项目“红黄蓝绿”四色管理,依托招商引资“三库两图”数据平台和“六库两线一码”项目全过程管理智慧平台,推动项目管理纵横成网、高效协作。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实行双周集中审批制度,加大网上办理、容缺受理力度,重点解决手续不全、资金短缺、土地供应等共性问题,聚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来商投资。

(四)以创新驱动为突破,突出科技赋能。一是强化平台驱动。全面融入秦创原平台,建好用好秦创原(商州)创新促进中心,帮助企业申报秦创原平台人才引进和技术需求;依托紫元春酒庄等4家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建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支持陕西森弗公司与商洛学院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产业化。二是加大资金保障。加大科技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科技型企业创新创造,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增强发展后劲。三是突出人才引领。牢固树立“人才跟着项目走”的理念,落实《商洛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统筹衔接人社、教育等部门,针对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到经济口及重点企业就业,人力资源部门及时收集、发布企业用工需求,合力破解工业经济发展用人难题。

(五)以企业培育为抓手,壮大实体经济。一是加强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小企业上规模工程”,建好在库、临库、新注册企业台账,强化跟踪监测和精准指导,推动产值上亿元企业扩产升级,加强产值亿元以下规上企业帮扶指导,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市场、挖潜增效,重点支持LED半导体封装、国飞无人机、动力储能PACK锂电封装、新维视液晶模组显示等项目企业纳规,带动全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突破发展,力争每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以上,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60家以上。二是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坚持内培外引,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对龙头企业实行区级领导“一对一”帮扶指导,及时疏通企业发展瓶颈、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大力弘扬面向市场、突出主业、多元发展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对全区财税、产值、就业等方面的贡献。三是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认真落实《支持中小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持续加大省级“专精特新”“民营经济转型示范企业”培育力度,支持民营经济“个转企” “微升小” “小升规” “规改股”,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转型提质发展,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

(六)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强化要素保障。一是抓好工业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建设电子级化学品、含氟精细化学品、二次含锌物料回收利用等12个新材料项目,跟踪推进陕西锌业锌基合金等38个重点增长点项目建设,推动无水氟化氢、电子级超纯氨等项目年底前建成投产。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全力保障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推进“标准地”和“亩产效益”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实行租购并举,盘活闲置低效用地,鼓励企业采取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容积率和土地产出效益。落实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企业纳规入统奖补政策,加强银企项目合作,加快融资、创业、服务“三大平台”建设,千方百计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难题。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全面落实“工业稳增长十条措施”,推进“全程化、保姆式、一条龙”服务,建立规上企业生产问题、流动资金需求、新增产能项目问题等“三个清单”,开展企业问题清零行动,精准破除发展梗阻,全力助企纾困,为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作者支朝奇系商州区人民政府区长)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扫描打开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