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今年以来,商洛市政协围绕“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身心素质”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发现了我市中小学生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希望能为有关方面推动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商洛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省关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系列政策文件精神,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在高度重视中整体推进、在创新举措中健全机制、在推进五育并举中持续向好发展。
(一)协同发力,整体推进。全市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计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以解决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为切入点和落脚点,联合市卫健、体育等部门跟进发力,通过“三明确、四落实、五融入、六强化”工作措施的整体推进,实现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在全市31万余中小学生、778所中小学校及教学点全覆盖。从相关体质、心理检测数据分析看,商洛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向好发展,2022-2023年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优良率分别为89.23%、90.06%和23.36%、24.02%。但是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攻击、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成为了家庭、教育、社会各方关注和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问题。
(二)身体素质,喜中有忧。全市中小学校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力开足开好“两操两课”和“双减”延时服务,推动可调节课桌凳及体育运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配备,为中小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小胖墩”逐年减少,2021-2023年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6.85%、13.5%、13.39%。“小眼镜”逐年减少,2022年全市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为49.9%,比2021年下降了3.46个百分点,小学生近视率下降明显,大多以先天和散光为主,其中1-3年级学生近视率约8%,4-6年级学生近视率约25%,初高中学生近视率约60%。调研中发现,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肺活量指数下降、速度力量耐力下降等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率呈连年上升趋势,2021-2023年分别为0.18%、0.4%、0.43%。
(三)心理健康,好中有憾。全市中小学校坚持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贯穿到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据统计,商洛全市有501所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528所学校配备了1835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中持有国家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证书的有58人,通过“六个一”筛查、“一人一档”和“人盯人”包扶等工作机制推动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调研中发现,商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每年因抑郁等心理问题造成辍休学、失去生命的憾事时有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是各中小学校的短板难题,具体表现在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短缺、专业医疗资源不足等方面,全市七县(区)仅商洛市中心医院设有精神专科门诊,家庭问题成为中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四)身心健康,总体向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市重点关注和重点解决的一件大事要事,成为推进健康商洛建设的一项重大社会性工程。商洛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任务清单》《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指导性文件,进一步夯实了县区属地责任、部门分管责任、学校主体责任,特别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树立、家校社的联合推动、“绿萝心数”等监测平台的建立、体育考核机制的健全、相关人才及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有效促进了我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不断纵深向好发展。调研中发现,教育、体育、卫健、财政、团委、妇联、关工委等相关单位工作合力、联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仍不完善。
二、问题原因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综合研判发现,影响我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较多,成因比较复杂。
(一)社会方面: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和高考、就业等因素影响,未来预期、家长期待和自我目标实现等让学生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重智育、轻德体美劳育”的社会认知和惯性思维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畸形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来临和新冠疫情影响,改变了中小学生游戏、阅读、交友的方式,网络成瘾、吸烟喝酒、不外出、不交流、不运动等不良习惯加剧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学校方面:一方面学校教育教学仍以智育为主,考核评价学生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教学未能完全达到课程教学设计目标。另一方面受财力、编制、场地等因素影响,学校缺乏有效的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和方式,教学方式方法僵化固化,学生的体验感和融入度不够,特别是专业心理健康老师缺乏,难以及时有效地开展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治疗等工作。
(三)家庭方面: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认识不足,过度的宠爱溺爱或“不管不问”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使孩子身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的家庭环境,加剧了身心健康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隔代管理的原因,特别是单亲、离异家庭的子女,家庭“爱”的缺失,成为“问题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学生方面:一方面中小学生处于成长监护阶段,特别是青春叛逆期阶段,易冲动、易极端、不服说教、不计行为后果等,容易出现身心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孩子长期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及“无事可做”的安逸舒适生活环境之中,缺乏艰苦生活的锤炼,不能正确面对困难挫折的考验,心理脆弱等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以德为首,培根铸魂。一是做好培“根”,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全面融入到各科日常教学任务之中,潜移默化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理想远大、积极向上和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二是做好铸“魂”,常态化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百折不挠等精神品质,培养学生信念坚定、不惧艰难、拼搏向上等高尚情操。三是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沉浸式、体验式、感知式社会实践活动,用好用活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党史等德育教育与现实“思政课”有机结合,以德润心、以德启智,始终确保中小学生沿着正确的发展航向健康成长。
(二)以体为基,增量提质。一是树立“健康第一”的一盘棋思想。积极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促进发育、提高学习效率、锤炼意志品质、形成健全人格、消除不良情绪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切实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把学生运动锻炼的时间“还回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二是持续跟进学生体质监测。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校根据学生和家长实际,布置体育运动类作业,支持家庭亲子运动,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合理作息、良好姿势、均衡膳食、口腔卫生等知识和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自主自律的健康意识。三是用好用活体育教师和体校资源。开足开好体育课,让每一名学生至少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并受益终生。积极推广传统体育项目,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和体育赛事,鼓励学校落实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和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四是有序开放各类体育场馆设施。提高全社会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营造全民运动的条件和氛围,让中小学生随处感受和享受体育运动魅力,在以体育人中让学生远离“小胖墩”“小眼镜”“小驼背”,在强身健体中实现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升。
(三)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各学科优势,坚持以德为先涵养品格,以智为基向上而为,以体为本强健体魄,以美为要陶冶情操,以劳为重身体力行,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专注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严格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紧紧围绕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等关键环节,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课堂教学质量、课后服务质量,切实做到智育减负增效。三是全面加强德体美劳“四育”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四育”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和考核办法,将“四育”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的重要条件,积极推动相关成绩纳入中考招生总成绩之中。四是解决突出难题,推动五育融合发展。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加强体育、音乐、美术、舞蹈、乐器等专业化教学,解决文化艺术等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通过加强苏陕协作对口帮扶等办法,解决教育教学及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通过发挥现有红色教育基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博物场馆等作用,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劳动实践课学生出校园等活动,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商洛建设“国际排球名城、中国赛事名城”的引领作用,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业水平进步、塑造完美人格。
(四)家校共育,社会协同。从调研情况看,解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家庭、学校、社会联动发力尤为重要。一是发挥家庭教育“第一防线”作用和“校外减负”责任,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成才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尤其是隔代教育的家庭,要引导父母经常关注关心孩子的冷暖和性情变化,做到早知情、早预防、早治疗。二是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和“校内减负”责任,开足开好思政、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创新破解身心健康教师不专业、设施设备不足、处置不及时等薄弱环节,加强学生体质检测、心理健康测试、“绿萝心数”成果运用,建立健全早期干预预防体系,确保早筛查、早发现、早处置,为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三是引导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着力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妇联、团委等单位和社区网格员、班主任、包扶责任人、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建立帮扶机制,特别是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隔代管理的学生,做到早关爱、早介入、早帮扶,在家校社共育中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通过聘请法治副校长等办法,常态化实现法治教育进校园,切实让中小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在法律的保护和遵守法律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五)健全机制,齐抓共管。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建立健全联动高效的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一是教育、医卫、财政、编办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妥善解决好专业教师不足、校医配备不到位、各县(区)没有精神专科门诊等问题,配备配齐体质检测、心理监测等设备设施,适时联合组建一支市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队伍,根据各个学校的需要联动开展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知识讲座、巡回诊治等活动,缓解心理健康教师不足不专业的问题。二是积极整合教育、卫健、体育、民政和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等各方资源,加强工作联动,形成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的宣传、预防、救治等一体化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医教协作,推动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配齐配强校医,建立学校与医疗机构在门诊、评估、治疗等环节的绿色通道,制定落实心理科、精神科医生对口帮扶制度和校医驻校制度。建立健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档案与医疗机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中小学生专业化的身心健康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健全家校社关爱机制,形成良好的关爱单亲、离异、隔代管理等家庭学生及残疾、抑郁等有身心健康问题学生的关爱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调研组成员:
殷延青 市政协副主席
石新卫 市政协教科医卫体委员会主任
陈殿军 市政协教科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