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向陕西道德模范、中国好人、陕西好人等重大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现将闫爱民、王力、王乐道德典型事迹转发,请全市公积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先进、争做模范,营造崇德向善、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陕西省道德模范孝老爱亲:闫爱民
闫爱民,女,1959年10月生,陕西省洛南县古城镇何村东组人。闫爱民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生病的婆婆和植物人丈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心、爱心的真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闫爱民曾荣获陕西省第七届道德模范。
柔弱肩膀挑重担
今年64岁的闫爱民家中原有10口人。早些年,丈夫、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照顾公公、婆婆和4个年幼孙子的重担就落在了闫爱民的肩上。她持家有道、勤劳能干,让这个困难家庭逐年好了起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婆婆被诊断为食道癌晚期,婆婆不愿拖累家里,多次想放弃治疗。但闫爱民坚持带婆婆到西安看病,尽最大努力让婆婆安享晚年。2002年,闫爱民的丈夫在一次拉沙石过程中不幸遭遇车祸,胸部受到挤压,胰脾、肾脏损伤,肠膜根部血肿,先后转至市级、省级医院救治,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命运的重担又再一次向闫爱民压来,她四处借钱坚持给丈夫治疗,经过多年的精心照顾,丈夫的病情逐渐好转。
生活磨难接踵至
自婆婆生病、丈夫发生意外后,闫爱民既要服侍重病的婆婆和丈夫,照顾4个孙子,又要操心地里的农活。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好饭菜,给家人穿衣洗漱,给婆婆和丈夫喂饭喂菜,送孙子们上学,之后又匆匆去地里干农活。每天照顾一家老小、打理家务,闫爱民经常要忙到深夜才能睡下,辛勤操劳直至婆婆去世。
2005年,年迈的公公患脑萎缩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此时原本病情好转的丈夫又突患脑梗,一侧肢体活动受限,闫爱民辗转到县城、西安为丈夫和公公看病。住院期间,丈夫又被查出直肠癌。面对家庭接连发生的变故,闫爱民依然拖着病体咬牙坚持,一如既往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和丈夫。
不灭孝老爱亲心
2013年,丈夫的脑梗病情愈发严重,多次治疗无效,彻底成了植物人。就这样,家里西边的屋子躺着植物人丈夫,东边屋子睡着脑萎缩瘫痪的公公,两个人的日常起居完全要靠闫爱民一个人料理。闫爱民每天给他们翻身按摩、擦洗身体、换洗被褥、打扫房间。每日三餐总是先给公公、丈夫喂饭,等到她自己吃时,饭常常已经凉了。这样日复一日的照顾,一直延续到2021年1月丈夫去世。
93岁的公公脑萎缩病情依旧,每天闫爱民早起晚睡悉心照顾老人。为了让93岁的公公呼吸新鲜空气,促进身体康复,每逢天气晴朗时,闫爱民都会用轮椅把公公推到屋外晒太阳。怕公公卧床长褥疮,她每天坚持给老人换洗衣物。2022年1月,闫爱民的儿子何亚军突患淋巴肿瘤,让这个原本负债累累的家庭再一次遭受沉重的打击。即便如此,闫爱民依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持着这个大家庭,怀着对生活的期盼继续坚持着。
中国好人助人为乐:王力
王力,男,1987年6月生于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新街社区,2009年7月毕业于西安高新机电工业学院,2009年10月参加工作,他是陕西五洲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2018年1月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王力同志从小在村里就是助人为乐的“爱心小天使”,在学校期间曾担任学生会主席,经常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看望村里孤寡老人,陪老人聊天,打扫卫生。
参加工作后,他有了工资收入,便萌发了组团做志愿者献爱心的决定。协会成立后,王力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将需要救助的贫困群众记在心间,公益路上,不曾停步。
关爱老人
2013年9月中秋节,他在“山阳论坛”网站发了一张帖子,组建成立“山阳县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当天便组织14名同学、朋友、网友乘车到山阳县色河镇敬老院看望了43名老人,为老人送去水果、酸奶,为老人体检,表演歌舞,打扫卫生,用自己带去的食材为老人包饺子,和老人共度中秋节,由此拉开了王力同志爱心志愿行动的开端。多年来,他和协会人员先后带着水果、酸奶、衣物,探望过全县14个敬老院里的900多名孤寡老人,陪老人做饭、聊天,为他们打扫卫生;走访了11名抗战老兵,每年春节、中秋节及老人生日都一一送去问候和礼物。
助力脱贫
在全国上下轰轰轰烈烈的开展脱贫攻坚活动之际,王力和他的爱心团队也积极开展“助力脱贫攻坚,志愿我先行”活动。先后走访360户贫困户,帮助填写贫困户情况表格,联系山阳县委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县委办、政府办、银行、交警队、邮局、农业局、国税局等对口单位结对帮扶,将脱贫政策落到实处,使贫困人员脱贫有方;同时联系爱心商家于2016年春节给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物品。
资助贫困大学生
2014年、2015年先后走访山阳县贫困大学生30名,将他们基本情况信息整理成册,联系爱心企业,向贫困学生每人每年给予5000元资助,直至其大学毕业。
关爱留守儿童
多年来,他走遍了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通过团组织及相关老师了解学生情况,对留守儿童特别关注,给他们送去衣服、鞋帽及书包、本子等学习用具。2016年组织“山里娃娃逛古城”活动,联系车辆将20名从未走出深山的孩子带到西安,陪行5天,游览城墙、钟楼、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科技馆等景观和基地。并坚持每个冬季为6—14岁孤儿、单亲儿童、服刑人员子女共计865人,每人发放价值365元温暖包一套。2017年4月1日,他率队和山阳县城区第二幼儿园去杨地镇金盆小学为留守儿童送去3000元爱心书包和学习用品。4月5日,联系两家爱心企业家为户家垣镇赛鹤岭小学送去价值95000元的电脑和桌椅。4月中旬联系深圳鹏博爱心互助协会在杨地镇、天竺山镇、板岩镇等7个镇、街办资助80名贫困家庭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助学金,直到这些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018年,王力积极联系爱心资金11万元为山阳县四个乡镇30户贫困家庭送上了脱贫产业帮扶款,积极开展“关爱儿童”、“关爱抗战老兵”、“山阳约您过大年志愿服务活动”、“商洛市第二季度好人发布仪式志愿服务活动”、“商洛市文明村镇现场观摩会志愿服务活动”、“青春志愿行 温暖回家路”、“爱心助高考 志愿我先行”、“关爱环卫工”、“关爱尘肺病患者及子女”、“关爱残联人”、“关爱重病患者家庭”、“爱心助学”、“助力脱贫攻坚 关爱贫困家庭”、“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我的幸福微心愿”、“环保志愿行”、“文明交通 从我做起”、“关爱脱贫攻坚百佳先进人物”等志愿服务活动。临近年关开展“青春志愿行 温暖回家路”活动,开展“亲情关爱”活动,看望慰问美德少年、“脱贫攻坚百佳先进人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深入部分村庄、社区为65名贫困家庭送去过年物资和新春对联,他身体力行让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我们的节日”各个时段。在高考、中考开展“爱心助考 志愿先行”活动,为莘莘学子送去社会的关爱。开展关爱环卫工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鼓励和肯定。
救助受灾群众
2016年7月,山阳县照川、王闫镇发洪水,王力立即赶赴灾区,又从村民委员会主任家借到摩托车,骑行五十多里,了解情况,走访拍照,联系“陕西民间公益行动联盟”为138家受灾户,送去米面油等救灾物资。
关爱残疾人及重病家庭
协会成立6年多来,经多方筹措,为36名残疾人送去21万元救助款,帮助残疾人开店自谋生路,对30多户重病家庭向社会求助67万元,其中对白血病患者小潘筹款22万元。对80多名尘肺病人向“中国煤炭防护基金会”申请制氧机,并于2015年春节,向尘肺病人送去价值8万多元米面油。慰问消防员、交警、武警180多人。
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他一直在做好事,6年多,2000多个日子里,他组织各类爱心志愿服务活动780余场次,平均不到2天就有一场善举善行。
6年多来,他的足迹一次又一次的遍及山阳县各个村镇,他的爱心惠及山阳县上万名贫困人群,他的事迹感召着全国各地爱心人士,他的义举被社会各界赞誉和传扬。
一个普通工人,他的工资并不高。6年多来,除了基本生活花费,剩余全部用于爱心支出。为筹善款,王力曾沿街挨家商铺游说,也曾在街边摆摊售卖化妆品换购生活学习用具。更多的善款来自于社会成功人士及爱心企业的捐助款项。由他任会长主持工作的“山阳县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本身没有多少资金,但他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他带动协会人员走贫问困,一方面掌握陷入困境求告无门的人员的详细资料,另一方面让有资金愿意支助的爱心人士了解真实情况,为他们搭起沟通桥梁,取得双方信任,赢得双方信赖。爱心志愿者协会230多名会员,10名理事执委及他这个会长,全是义务奉献,不辞辛劳,走访千家万户,通过QQ、微信及网络论坛等媒体,拍摄视频、照片、整理资料公布于众,对捐献财物专人负责管理,每一件商品、每笔资金都有账可查,有据可依。
陕西好人诚实守信:王乐
王乐,男,1997年10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八鱼镇淡家村村民。面对无意中发现的家庭遗债,王乐毫无迟疑,坚持父债子还,千方百计找到28名债主,还上了这笔25年前的债务。王乐曾获“陕西好人”等荣誉。
5张老账单彰显诚信本色
2022年2月2日,大年初二,按照西府风俗,又到了闺女们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宝鸡高新区八鱼镇淡家村潘菊萍老人乐得合不拢嘴,女儿女婿回来了,小儿子王乐帮衬着忙前忙后,张罗了一桌好饭菜,全家老小其乐融融。待到收拾杯盘,老人却收了笑容,颤巍巍地拿出5张泛黄的纸递给儿女,指了指墙上亡夫王栓强的遗像说道:“年前我打扫屋子,在旮旯里寻到了这几张老账单,都是你们父亲1997年拉下的债,28个人8000多块哩,咋办?”儿女们轮流拿着账单,细细看起来。王乐斩钉截铁地向母亲承诺:“没啥说的,父债子还,我还!”
1997年夏,宝鸡县(今陈仓区)县功镇212省道改建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之中,王乐的父亲王栓强在这里包下一小段工程。那一年,王栓强带着几十个当地人,吃在工地上,住在帐篷里,起早贪黑地干活。“一天12块,伙食费2块,和老王说好了,干一天开10块钱工钱。”当年同王栓强一同上工的姚某宝回忆,“老王人不错,也能下苦,但工地上伤了人,他还是把这活干赔了。”更让王栓强没想到的是,工程结束了,工程款却迟迟不到位,他缠来磨去,只讨到了30%的工程款。农民工们聚在一起对账,发现王栓强足足欠下姚家崖村和宋家山村28人8000多元的工钱。这在当年,可着实不是一笔小钱。老王不是不想还账,而是真没能力还账。姚老清楚地记得,他们几个讨债人结伴来到王栓强家时,看到他家土墙老瓦青苔斑驳,屋墙缝隙招风透光,“那光景,没法说!”
欠的债是根无头刺,藏在肉里扎死人。为了还债,王栓强打零工、做小生意,成了村里公认的勤快人。然而,老天爷似乎仍在考验他还债的恒心。2011年,王栓强的老伴潘菊萍身患重病,连续做了两次大手术,存折归零,东拼西凑,留住了老伴的命,却留不住多年的积蓄。2015年,老王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的帮扶,让这家人日子逐渐有了起色。谁知2018年王栓强又突然查出身患癌症,才56岁的他瘦成了一把骨头。临终前,王栓强把老伴、儿女叫到床前交代道:“县功镇那边,我还拉着债哩,得还……”
替父还债守诚信
王栓强去世了,他的儿子王乐也长成了小伙子,这家人踏实肯干,也在2019年摘掉了贫困户的“穷帽”。王乐曾远赴西藏当兵,“诚信”二字,对于王乐来说,是一种信仰、一种骨气、一种尊严。然而,这些年王乐却一直没法实现父亲的遗愿,原因很简单,“县功镇大了,欠谁家的,不欠谁家的,没法知道!”
王乐退伍后,他心里始终惦记着这件事,直到母亲潘菊萍拿出那5张老账单。“父亲的债,天经地义该我来还。”王乐决定用退伍费来帮亡故的父亲还上这笔25年前的债。2022年2月12日下午,王乐和家人到银行兑换好零钱后,一家人驱车来到了县功镇。在宋家山村(如今已合并至县功镇陈家咀村),王乐一家在村中逢人就问,终于找到了账单上的14个人,很顺利地把钱还给了他们,只有一个曾居住在宋家山村的甘肃人李某,他们久寻不见,只能先赶往姚家崖村。
天色将黑,在姚家崖村路边,王乐下车询问一位路人。“叔,你好,我打听个村里人。”王乐说道。“找谁,有啥事?”路人问道。“我是来还钱的,从八鱼镇来。”王乐回答道。“八鱼镇,得是姓王?”路人疑惑地问道。这位路人正是当年随王乐父亲一起干活的农民工彭某某。说清来由,王乐拿出那5张发黄的老账单,“叔,我还得在咱村找到这几个人……”泛黄的账单上,记录得清清楚楚——“姚某宝264.4元;姚某成86.8元;姚岁某234.9元……”
在彭某某的帮助下,王乐一家在姚家崖村找到了账单上的13个债主。王乐双手递上欠款的同时,都会深鞠一躬:“拖欠长,愧歉了!”25年过去了,这些债主如今大多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一天,他们高兴极了。时年66岁的姚某成看着王乐笑道:“哈,你就是我当年上门讨债时,那个怀里抱着的月龄娃娃?来了就在家吃饭,喝两盅!”75岁的姚某宝握着王乐的手说:“娃娃,25年了,诚信比金子都金贵哩!”
元宵节那天,王乐专程去祭奠父亲。擦拭墓碑后,他侧坐下来,和父亲说起心里话:“爸,那笔25年前的老账,你别挂心了,就剩甘肃人李老的债了,咱家欠他189.2元,县功的乡亲们也帮忙留心着呢!一有消息,我就去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