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频道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商洛市五融入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发布时间:2023-10-20 17:35 点击次数:

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孩子们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对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商洛市高度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通过五融入推动校内外科技教育融合和各学段科技教育有效衔接,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一是融入基础教育课程。学前阶段为幼儿提供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科技类图书和玩具,创设多类型的科学区角,通过引导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学习,播下科学启蒙的种子。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占总课时7%~9%的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总共350个课时,初中设立科学综合课程和物理、化学、生物分科课程。高中阶段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设置为“科学”学习领域,作为学生必须修习的内容并分别规定课时。各学段科学类课程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开展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同时,将科学实验、科普活动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关注身边的动植物”“做农业科技宣传员”“智能大脑”“用计算机做科学实验”等考察探究、科普宣传等活动,体验科学精神、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二是融入课后服务内容。印发《商洛市引进校外优质资源提升课后服务育人价值实施方案》,将科技教育融入课后服务内容,一方面充分挖掘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等资源,结合实际组建创意发明、航模航空、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观测研究、机器人等社团或兴趣小组,发动退休教师、科技科普工作者等探索“师长+家长”课后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鼓励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研发科技类课后服务课程,做好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提供课后服务的指导、监管。在课后服务时间,商州区第一小学“走出去”带学生到商洛市城市展览馆,利用VR技术让学生在360°环形投屏体验中乘坐热气球自由穿梭秦岭;镇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走进来”到学校通过“漂浮的章鱼”“锥子悬浮术”“消失的数字”等小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爱上科学;商州区组织学生走进商州区电子科技产业园,了解商洛本土企业的发展故事,感受科技发展和进步;镇安县广泛开展“科技艺术”进校园及天文、气象知识观测打卡活动;柞水县通过科普讲座、走进木耳大棚等让学生感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程”。

图片3.png

三是融入校内主题活动。联合市科协、市科技局、商洛学院等单位,组织力量到基层学校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流动科技馆巡展”“气象科普进校园”“双百工程人才服务团进校园”等活动,将光学、电学、力学、物理学、气象学等各种科学知识向师生展示,搭建起近距离感受科学的平台。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之春”宣传月等节点,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展示展演、趣味科技挑战、云上科普互动、手抄报漫画展、读书看电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的科普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积极收看“天空课堂”,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采取天地互动方式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开展“心系家园 逐梦远行”航天科普讲座,从天地实验差异中感知宇宙奥秘、体验探索乐趣。广泛开展“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科技小能手”评选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山阳县坚持开展科技少年创新大赛,多年在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学影像节荣获奖项居全市前列,2个作品参加国家展评。

1698192340464592.png

图片1.png

四是融入校外研学实践。推动科技馆、博物馆、工矿企业、职业高中、气象水利站等积极创建中小学生研学、劳动、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全市现有县级以上各类基地237个。商洛市科学技术馆、山阳县科技创新馆设在校园中,并向学生免费开放。桃花谷水保科技生态示范园、丹凤通用机场、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商洛市博物馆等研学实践基地,洛南县职业教育中心、丹凤县三产融合示范园等劳动教育基地,各县区气象台、人工干涉天气防雹站、水利站、植保服务中心等科普基地全方位支撑中小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出台《商洛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行动方案》,要求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面向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常态开展宣传教育、科学普及、兴趣培养和实践体验等活动,通过设立绿色通道、线上预约、开放日等方式,为学校、家长提供便利;鼓励家长主动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等闲暇时间带领或支持子女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借助西商融合发展契机,商洛市小学组织学生从商洛北站乘坐城际列车到西安研学当天往返,将科技探寻触角延伸到西安市;丹凤县武关镇北赵川九年制师生走进商洛学院秦岭矿产资源陈列室、省尾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秦岭植物标本陈列室等开展主题科普研学。

五是融入教师素质提升。县区统筹根据对科技课教师的实际需求,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在总量控制的范围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科技课教师,形成一支人数较多且相对稳定的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全市现有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科技等课程专任教师1177名,物化生地等科目专任教师2386名。举办科学技术课程师资培训,通过聘请科普专家开展中小学校科技辅导员培训、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培训、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线上研修、实验教学专项培训等专题培训和国培、省培、市培等培训项目,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加大科学课“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好我市郭跃琦等一批科学课“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坚持组织遴选实验教学精品课程、作业设计优秀案例,2023年评选出市级精品课、优秀案例121个,其中《光是怎样传播的》《电与磁》等精品课程、单元作业管理与设计案例获省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