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商洛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索 引 号 skjj/2024-00028 发布机构 商洛市科学技术局
公开目录 规划计划 发布日期 2024-11-27
名  称 商洛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全省科技大会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进会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以康养资源聚集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为导向,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到2026年,“三项改革”全面深化,创新主体扩量提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能级不断提升,全链条市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5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86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0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90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0.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融通创新,提升高质量发展质效

1.主动服务西安“双中心”建设。持续深化西商融合协同发展,围绕共建西商“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全方位融入西安“双中心”特别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产业联建加强链群互补,聚焦创新联动加强科技赋能,聚焦服务联通加强资源共享,探索科技成果和技术交易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实施联合科技攻关,支持新材料、绿色食品和健康医药等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西安科技领军企业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高质量建成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商洛高新区(商丹园区)、商洛经开区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区),商洛高新区(商丹园区)、商洛经开区落实,不再逐项列出〕

2.常态化开展科技“双进”行动。持续开展科技服务进企业、科技局长进高校院所行动,梳理产业发展细分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结合省内外相应领域科技基础条件,绘制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耦合图谱,形成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和供给清单,举办双向对接活动,着力构建需求常态化汇聚、供需精准化对接、服务体系化布局的创新生态。(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商洛学院、商洛职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深化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武汉等地区的创新协同与合作交流,深化宁商科技合作,开展互访交流活动,促进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商洛转化和产业化。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借助“硬科技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科普讲解大赛”等赛会平台,拓宽对外科技交流渠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商洛有序流动。(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招商服务中心、市科协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三项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4.因地制宜深化“三项改革”。实施“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行动,稳步扩大同省内试点高校院所的合作,梯次推动改革向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延伸,促进双方在科技成果推介、技术协同研发、创新平台共建和人才团队建设等领域务实合作。支持商洛学院、商洛职院、商洛市中心医院联合设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落实先使用后付费、技术托管、先投后股等举措,探索“全部赋能”等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带成果、带技术、带团队创办领办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到2026年,促成100项成果转移转化,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30家。(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商洛学院、商洛职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打造“线上+线下”路演平台。依托秦创原(商洛)创新驱动网络平台设立“三项改革”线上路演专栏,瞄准县域创新发展科技需求,对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推介发布一批成果、产品、团队、场景等项目,分批次举办路演县(区)行、科技“双进”专场路演等对接活动,每年路演10场次,推介发布100个项目。建立路演项目跟踪服务机制,通过“以演代评”等方式支持优秀项目落地转化,孵化更多科技企业。(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商洛学院、商洛职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畅通成果转化链条。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下功夫引进培育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围绕县域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有组织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共建小试中试平台,开展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和小批量试生产,加快成果中试熟化。到2026年,新建1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新建5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5亿元。(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商洛学院、商洛职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分类培育,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7.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行动。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行动,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精准服务,每年择优遴选培育科技骨干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加大对成长期、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小升规”。到2026年,全市瞪羚企业突破30家,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55%、研发强度达到0.3%;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达到9家。(市委办公室、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发挥好秦创原平台资源聚集作用,向中小微企业开放科创设施平台、数据、技术验证环境,提供共性技术供给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强化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加大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性强的研发活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市县联动加强指导、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联合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培育细分领域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到2026年,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5家。(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实施高能级孵化载体建设行动。培育建设“硬科技、强服务、广资源”的高能级孵化载体,打造集研发、孵化、投资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中心,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商洛高新区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探索先进成果直推、面向需求培育、金融资本导入的孵化机制,集群式孵化科创企业,省级孵化器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促进孵化器与园区深度合作、联动发展。推广“实验室+产业化公司”模式,支持商洛学院大学科技园功能提升,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孵化。(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商洛学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园区承载,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11.打造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聚焦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菌物农业等领域,以省级以上高新区、经开区为主要承载区,推动园区功能集成,培育建设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探索形成“协同创新、链式整合、园区承载、集群带动”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完善商洛高新区与商州区、商洛经开区与洛南县融合发展机制,突出抓项目、促创新、强主体、优生态,“一区一策”倾斜布局平台、项目、人才、金融、服务等创新资源,构建贯通“科研-中试验证-孵化-产业应用”链条的产业创新“小生态”,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承载能力。(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围绕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在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体系等方面凝练技术攻关方向,整合产业研发力量,加强行业协同创新,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抓好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工程,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到2026年,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80件。(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加强应用场景示范。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关键环节,依托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等,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试基地和平台,增加促进创新成果应用的场景和市场供给。强化数字赋能,围绕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探索新赛道孵化培育,试点建设融合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探索以场景带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要素聚集,营造开放科创生态环境

14.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市县联动、资源共享、服务集成”原则,建强用好县域创新平台,实施科技资源统筹体系能力提升行动,推动“政产学研金介云”协同融合,打造以“用”为导向的县域创新服务体系。积极融入秦创原总窗口服务体系,巩固拓展秦创原(商洛)创新驱动网络平台功能,探索线上创业社群,推进与总窗口互联互通,推动科研机构、科研仪器、科技信息等开放共享。(市科技局牵头负责)

15.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大力实施“商山英才”计划,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建立人才聚集平台,加大柔性引才支持力度,新认定150名“候鸟式”专家和“周末工程师”。用好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推广“校招共用”模式,启动科技副总(科学家+工程师)人才项目计划,精准支持培育一批复合型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持续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放权赋能。优化人才服务机制,拓展“商山英才卡”服务功能。(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商洛学院、商洛职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引导知名创投、风投机构来商发展,用足“十行千亿惠万企”融资政策,创新科技型企业信用评级机制,优化普惠金融科技领域产品服务,用好秦科贷、工薪贷等,加强知识产权抵押、银保合作、投贷联动等服务创新,探索“科技项目+贷款贴息”科技金融模式,推动科技信贷“量增、面扩、价降”。发挥好商洛高新金资产业基金引导作用,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区设立早期科技孵化投资基金,引导更多创投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市委办公室、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人行商洛市分行、商洛金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部署、协调、督办、整改、问责、总结”全闭环抓落实机制。市科技局要强化牵头抓总、督查考核,各相关单位要主动作为、积极履责,各县(区)、商洛高新区(商丹园区)、商洛经开区要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上下联动、整体协同的工作格局。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产业、科技、人才、金融、区域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社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强化秦创原建设法治服务保障,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深入挖掘和宣传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典型案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科学的良好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