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体现,医院作为重要的社会配套机构,承载着营商环境优化的先锋使命。近年来,镇安县医院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初步建立以DIP支付方式改革为主、以门诊慢特病两种支付方式改革为辅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体系,打出一套医保惠民的“组合拳”,推动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努力为营商环境添活力、为百姓办事增便利,切实提升参保人员满意度,实现了“医保、医疗、医患”三方共赢。
强化组织管理 汇聚改革合力
在以构建健康保障体系为改革目标的引领下,强组织、打基础,形成合力,共同破解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增强医保、医疗、医患“三医联动”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一是在组织机构上构建一盘棋。医院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党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行政职能科室、临床科室负责人担任成员的DIP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形成医院、职能科室、临床科室的三级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工作机制,保障医保改革调度有力、沟通有效、推动有序。二是在信息建设上实现统一化,建立由医保管理经办中心牵头,医务部、信息科等部门组成的“MDT”团队,多方协同,完成DIP支付医保病案首页数据上传、核对和质控工作,共审核、质控合格入组病例21088例次、单病种1600人次、外伤952人次。并通过每周反馈问题、邀请病案专家专题讲解、提升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三是在政策培训上实现全覆盖,通过微信、视频、宣传栏等“线上+线下”形式,广泛宣传DIP支付方式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DIP支付方式的理解和认知。邀请专家进行政策培训4场次,深入临床科室及乡镇医共体分院针对性地开展DIP付费知识培训,累计参训600余人次,确保群众对改革政策认识清晰、政策落实精准。医院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荣获全省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示范医院”,首届陕西省医保基金监管优秀案例交流大赛中获优异成绩并在商洛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引导合理诊疗 亮剑“过度医疗”
针对原来诊疗过程中做了什么检查、做什么治疗,用了多少药品、医用耗材就结算多少,容易出现的“大处方”“大检查”过度医疗行为,按照看什么病花什么钱检查诊疗,进行病种付费,告别“以药补医”,有效规避过度诊疗、重复收费。一是完善配套方案。按照国家医疗保障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医院实际,制订出台《镇安县医院医疗保障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支付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在加强数据治理、完善病种目录、DIP协议、费用结算等方面,提出更符合医院实际的要求,为DIP付费工作正常开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二是健全沟通机制。定期召开DIP改革工作推进会,深入解读DIP付费规则,对符合政策、技术操作层面的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并立即进行改进完善,对不符合政策的问题耐心解读,保障改革沟通有效、推动有序。三是开展常态监管。针对改革过程中衍生出的“服务不足、高编高套、推诿重症、分解住院、低标入院、转嫁费用”等违规行为,通过“线上+线下”、“日常稽核+专项稽核”、“医保机构专职管理+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三结合的监管方式,形成“事前提醒-事中指导-事后追溯”的全链条监管模式,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日前,查出违规问题10余项,金额达5万元,已全部整改到位并主动退回违规资金。
回归治病本源 实现多方共赢
充分发挥医保作用,减轻参保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推动医保基金从“被动买单”转为“精准付费”,实现群众得实惠。一是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医保基金“精准付费”,促使医保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二是医疗行为回归治病救人轨道。得益于DIP支付方式改革,老百姓的直观感受就是“报销比例没变,但自掏费用明显减少”。2023年医院各项数据指标显示,门诊患者均次费用247.91元,同比降低10.22%;出院患者次均费用4444.21元,同比降低11.05%;平均住院日8.23天,同比缩短0.29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高效、经济、便捷的医疗服务。三是以深化营商环境为抓手,通过简化结算手续、优化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改进服务态度,实现“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医保结算服务,有效提升了群众就医体验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