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swjj/2024-00144 | 发布机构 | 商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2-10-17 | ||
名 称 | 对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256号提案的答复函 | ||||
时 效 | 主题分类 | 卫生 | 文 种 |
安庆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全市卫生人才引进工作的建议》(第256号)收悉。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现就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补足编制的建议。
(一)市县两级公立医院编制和人员配置情况
1.市级。公立医院3个(中心医院、中医院、妇保院),核定床位1800张,编制1730名。
2.县级。公立医院共21个(每个县3个,分别是县区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核定床位3114张,编制2973名。
3.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共核定编制4703名,实有人员11040人(其中医生3156人,护士4642人,药剂426人,技师691人,管理岗位590人,专职科研教学人员3人,其他人员1532人。),其中:在编人员5773人(超编1070人),占总人数的52.3%;编外人员5255人,占总人数的47.7%。核定编制床位4734张,实际开放床位8291张,近五年平均开放床位使用率为79.60%。
(二)机构编制部门支持保障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的做法
1.坚持“三个立足”的原则加强编制管理。一是坚持立足于支持卫生事业发展;二是坚持立足于卫生服务能力与人口规模相匹配。以满足商洛辖区内人口就医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人口的能力和服务规模相匹配为抓手,合理规划,核定床位编制数,最大限度降低政府行政成本;三是坚持立足于卫生事业发展与政府财政保障能力相匹配。严格按照公立医院建设标准、规模,合理核定编制床位,着力减轻各级财政负担。
2.结合相关改革和当地实际及时调整医院编制。2010年,医疗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推进实施,门诊和住院人数呈井喷式增长,公立医院进入发展快车道,随着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服务能力亟需提升,编制部门顺应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根据医院建筑面积、近三年门诊人次、床位设置、病床使用率等实际情况,陆续为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大幅度核增编制,保障了公立医院的用人需求。2010年以来,为市直三所公立医院共计核增床位830张,核增编制949名。
3.创新举措支持公立医院招录专业技术人才。为破解医技类本科生招不回来、留不住的现实问题,近年,市委编办与市人社部门积极配合,结合商洛实际,采取“每年根据我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先审核招录计划,按照招录的条件和程序待招录入员到单位后再核定调剂下达编制数”的办法,尽最大努力解决医疗机构人员编制短缺问题。
二、关于增加投入、做好留才工作的建议。
根据市委市政府《商洛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实行)》相关精神,市卫健委不断做好人才相关工作,确保“引进来、留得住”。
一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在抓好重要领域重点行业技术带头人、重点学科带头人、名医名师培养的同时,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3 万元、1万元。每两年评选10名市级优秀科技工作者,每人奖励 1万元。二是引进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科 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一次性安家补助50万元,根据项目情况每人每年资助50万元左右科研经费、发放人才津贴 6万元,无偿提供使用 120平方米左右的限价商品房。三是引进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重点领域拔尖人才、省“百人计划”、“三秦学者”计划、新世纪“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人员以及省外同等高层次人才等,一次性安家补助 30 万元,根据项目情况每人每年资助20万元左右科研经费、服务5年以上发放人才津贴 3 万元,无偿提供使用 100 平方米左右的限价商品房。四是引进研究生学历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服务合同、驻商工作的下列对象,工资薪酬标准由用人单位协商确定,同级政府财政部门给予: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博士研究生,每人一次性安家补助5万元,每年发放人才津贴2万元,无偿提供使用120平方米左右的限价商品房。引进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人一次性安家补助3万元,每年发放人才津贴 1 万元,无偿提供使用100平方米左右的限价商品房。在事业单位试用期满的,可直接享受七级职员或中级职称待遇,表现特别优秀的一年后可选拔到公务员岗位任职。引进紧缺的理工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到事业单位工作免去笔试,试用期满,可直接享受八级职员待遇,表现特别优秀的一年后可选拔到公务员岗位任职,工作满3年的可晋升中级职称;到企业单位工作,每人一次性安家补助2万元,按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提供 60 平方米左右的公租房。
用足用活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制度落实自主招聘、降低学历门槛、发放安家费等优惠措施,不断优化人才招录程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近两年来组织参加人才招聘会30余场次。2021年引进卫生专业技术人才428名,其中高层次人才22名(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分别引进医学类研究生11名,创历史新高),订单医学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定向医学生、特岗全科医生390名。柔性引进人才(团队)20个,推荐“区域科技创新人才”2名。2022年因各项招聘录取工作未完全到位,但全年拟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将不少于400名。
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机制,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等均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和优秀人才倾斜。核实认定一线医务人员108名,发放一线疫情防控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5.77万元,39名报考2021年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人员享受新冠疫情一线人员加分政策,24名参加高职职称评审人员享受新冠疫情一线人员免论文、提前一年申报等相关政策。严格按照标准发放补助,全面落实减少年限、降低标准晋级、职称考试加分等优惠政策。畅通招聘绿色通道,推荐上报三秦最美医护工作者12名,不断激发全市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为决战决胜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凝聚了强大合力。
三、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建议。
考试评审组织能力不断提升,顺利组织了“两考”工作,其中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4000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863人。审 核上报省级高级职称评审112人,组织市级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147人。组织县级县以下医疗机构定向招聘医学类毕业生等笔试2400余人、面试600余人,打造了规范严谨、优质高效等资格准入、职称晋升平台。
利用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开办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培养骨干医师30名、骨干护师74名、基层医务人员2000余名。选派75名年轻医生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选派5名实验室专家参加全省实验室骨干医生培训,选派59名医生参加国家紧缺人才和省级紧缺人才和省级骨干医生培训。同时,做实做强苏陕医疗对口帮扶,900余人次。培养储备采样人员6000余名、流调人员2000余名,选派1286名医务人员支援西安,隔离管控西安航空学院分流师生1306名,为全省打赢疫情攻坚战、歼灭战做出积极贡献,受到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致信感谢。
衷心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商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