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安县立足生态功能县发展定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全市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总目标,按照“依生态势、走融合路、开特色花、结幸福果”发展路径,深挖整合镇安自然山水、生态气候、民俗文化、特色产业、景区景点、交通区位等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构建“医、养、游、体、药、食”协同发展的康养全产业体系,积极培育百亿级生态康养产业集群,全力构建“秦岭最佳康养会客厅”。
一、做法成效
(一)坚持高位布局,精心描绘生态康养蓝图。认真学习落实省市关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政策和部署要求,将全县首位产业确定为生态康养,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的决定》,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镇安县打造秦岭最佳康养会客厅工作推进专班,抽调文旅、卫健等部门骨干力量,安排了专项经费,实行集中办公。建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实施方案》《专班成员单位职责分工》《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为全县发展生态康养首位产业提供坚强保障。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各镇村开展调研,梳理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科学编制了生态康养产业规划,启动“秦岭天池(月河)风景区”等规划编制,着力打造以县城及周边重点镇为中心的康养产业综合发展核心区,建设西部生态旅游和东部乡村旅游两大康养产业环线,培育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康养产业集群,全力构建“一核引领、两环支撑、多元驱动”的产业发展布局。
(二)坚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生态康养项目。以“三个年”活动为牵引,紧扣医疗、养老、文旅、体育、医药、食品六大产业体系,紧盯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建立生态康养项目储备库,论证、策划、包装生态康养项目82个。制定出台《招商引资考核暂行办法》和《激励乡党回乡投资十五条措施》,组织举办“享22℃清凉·住山水好房”等康养专题招商活动23场次,招引德润文投、泊客康姆等企业财团26家来镇考察,成功签约合曼养生谷等重点康养项目13个。推行生态康养项目“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择优确定“十大康养”项目作为全县“五个十”战略项目,落实专办、领办、代办、帮办、一网通办“五办”审批服务,协助缤悦大酒店等8个康养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推动康养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建成、建成项目快达产、达产项目快入统。目前,已有57个项目转化为在建项目,兰花产业园、农渔融合生态康养等23个重点康养项目建成运营,天坤实业集团等11个康养企业纳规入统。
(三)坚持强基固本,着力提升生态康养品质。围绕养生、养老、养心境,推动“医养游体药食”六大产业深度融合,以公立医疗机构为龙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展康复特色专科,支持养老机构开展中医养生康复服务,打造乐欢格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医养机构,实现了医疗资源与康复养生无缝对接。探索社会化养老新模式,加快县公办敬老院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健康养老项目建设,逐步完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做足“吃住行游购娱”文章,建成国家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个、秦岭山水乡村示范村95个,保护传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5个,发展乡村旅游点10余处,镇安荣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镇安海棠山云里营地被评为2023年度陕西省“十佳”露营地。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和美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完善提升城市绿道、健身步道、体育场(馆)和镇村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累计建成城市公园、口袋公园21个,健身休闲步道20.6公里,形成县城5分钟健身圈、10分钟公园圈。依托“天然药库”,按照“企业牵引、基地带动、项目支撑”的思路,不断加大五味子、天麻等中药材基地建设,提升中药产业科技含量,开发康养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以原生态、原产地、原基因健康食品为重点,发展壮大茶叶、蚕桑、魔芋、食用菌、畜禽等特色产业,制定发布云盖寺挂面等省级地方标准2项、《镇安象园茶团体标准》等县级标准3项,参与市级地方标准制定16项,认证“镇安象园茶”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国家有机产品3个。
(四)坚持激发活力,不断丰富生态康养内涵。大力实施酒店民宿、特色产品、特色餐饮“三大提升工程”,加快培育气候康养、森林康养等新业态特色产业,不断强化生态康养产品品质建设。开元大酒店、缤悦大酒店等一批高品质酒店建成运营,规模级酒店达到10家。制定《小城镇安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县城及景区周边为核心,在镇云沿线、镇回沿线、融合产业园区等11个区域,规划建设中高端旅居康养民宿集群15个,已建成木王山景区骊水山庄等民宿6个,罗家营星空茶宿太空舱等5家被认定为市级精品、经济民宿。深挖镇安八大件等传统非遗菜品,形成独特的“镇安味道”,“清真十大碗”等菜品获得秦岭山珍美食大赛市级决赛奖项,镇安魔芋凉皮荣获“联盟杯”2023文旅康养城市旅游商品大赛金奖,“镇安县冬之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荣获第二十届中国肉类科技大会优秀产品奖。开发利用生态气候资源,拓展“资源—资产—资本”转化通道,在全市率先挂牌成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生态资产管理公司,打造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高地,镇安入选“中国天然氧吧”“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塔云山云海景观获评全国“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入选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抢抓国家实施“双碳”战略机遇,积极开展碳汇交易项目试点,有序推进国家战略储备林、森林碳汇等项目建设,镇安入选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云盖寺镇入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镇,丰收等3村入选“中国森林康养人家”,塔云山、木王山入选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五)坚持广泛宣传,持续扩大生态康养品牌。围绕“双对标、双50”和西商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积极组织参加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和四季主题营销等节会活动28场次,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开展专题推介16场次,成功举办北阳山赶牛节、象园茶采摘节等系列宣传营销活动34场次,策划举办马拉松等“跟着赛事游镇安”体育赛事活动15场次,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300余场次,每年发布旅游宣传信息300余条,宣传推介西线2日游、中线1日游、东线2日游三条精品线路和美景美食、山水乡村、康养产品,持续扩大“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来安去安·小城镇安”等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木王杜鹃花先后两次在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丰收村成功挂牌“西影影视(镇安)拍摄基地”,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6%和73%。
二、问题分析
虽然,我县在生态康养首位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市工作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产业体系不健全。受制于县域基础条件,生态康养产业规模不够大、链条延伸辐射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优势不够强。生态康养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地方特色鲜明但综合品质不高。生态康养产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和服务环境,产业发展管理水平不高。二是支持政策不明晰。生态康养产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目前国省市相关资金扶持政策不够明晰,县级财力有限,缺乏资金保障。康养人才引进和培育措施不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政策收紧,用林、用地受限,配套扶持措施相对较少。生态康养涵盖的“医养游体药食”各功能板块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不明晰,对市场的吸引力不强,引导市场大规模介入难度大。三是体制机制不顺畅。对康养产业定位、发展趋势和政策利好研究不够深入,统筹研究、全面布局和狠抓落实能力比较薄弱,综合协调、督办推进机制还需改进,无法保障康养产业长效发展。
三、思路对策
未来几年,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进一步创新理念、强化举措、夯实责任,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康养产业发展各项工作部署,加快推动全县生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秦岭最佳康养会客厅。
(一)狠抓统筹谋划。紧扣生态功能县和康养首位产业的发展定位,瞄准西安关中“大市场”需求,走与西安大都市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谋划都市青睐的生态康养项目,达到引人流、引资金的虹吸效应,把康养产业发展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围绕全市“一都四区”和西商融合战略目标,紧扣“四提攻坚战”“六个做示范”重点任务,建设“一厅四地”,奋力发展生态康养首位产业,谱写镇安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二)狠抓项目建设。精准谋划一批用地少、科技含量高、可利用闲置资产和已有发展基础的康养项目,着力推进合曼养生谷、金台谷康养、“雾养茶居”田园综合体等16个康养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秦岭天池”风景区、海棠山云上牧野度假村等18个康养招商项目落地,培育壮大陕西天坤、盛华茶叶等康养龙头企业,加快构建“医养游体药食”六位一体的康养产业体系。
(三)狠抓品牌创建。坚持文旅融合、景城融合、城乡融合,建设精致县城、精美城镇、和美乡村、美丽景区,巩固提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用好“中国天然氧吧”等金字招牌,加快塔云山5A景区、木王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品牌创建,提升云盖寺古镇等景区基础设施和智慧服务,打造“幸福年夜饭”“喜庆年猪饭”“北阳山牛(羊)全宴”3个特色美食品牌,持续扩大“来安去安·小城镇安”康养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狠抓宣传营销。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思路,精心策划举办木王山杜鹃花节、象园茶开采节、北阳山赶牛节等文旅宣传营销活动和马拉松赛、篮球赛、登山赛等精品体育赛事,及时选送、推介康养产业亮点节目在各大媒体平台播放,利用抖音、微信、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推介精品线路、美景美食、山水乡村、康养产品,全方位、多途径宣传镇安资源,全面展示康养项目建设成果。发挥陈彦、方英文等文化名人宣传效应,加大旅游产品、特色美食、民俗文化开发,编排一批文旅演艺节目,实施一批非遗进景区项目,开发一批具有镇安特色的文艺精品、文创产品,丰富全季节特色旅游产品线路,培育体育赛事、文化娱乐、研学旅游、展会节会等消费新热点。
(五)狠抓要素保障。建立“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康养调研考察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强化健康管理、健康养生、中医药保健、健康旅游、健康食品等领域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和外地成功经验,借智借力推进生态康养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生态康养项目用地、资金投入、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切实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政策支撑和环境保障。(作者袁礼锋系镇安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