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频道首页 -> 政府机关刊物 -> 决策参考 -> 2025年度 -> 2025年第1期 -> 目录 -> 正文
聚力抓改革促发展 奋力谱写商南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5-06 18:00 点击次数:

2024年,商南县全年生产总值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8%,农业增加值增长3.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1%,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1.5%,全体居民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1%、6.9%。2025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7.5%以上。为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拟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加强项目建设,在促投资稳增长上提质增效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聚焦项目谋划、建设、招引三个重点,全力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一是高度重视项目谋划。紧盯各类政策机遇,成立项目谋划专班,聘请第三方公司,组织镇办及相关部门加强学习培训,精心谋划一批“两重” “两新”、民生项目,积极完善前期手续,做好项目承接,为国家审批支持提供支撑保障。全年谋划项目200个以上,总投资260亿元左右,其中过亿元项目10个以上。结合发展实际和政策导向,提前部署谋划“十五五”项目,力争西合高铁、商郧高速、物流园、抽水蓄能等一批重点项目达到申报条件,提前进入国家规划。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压实重点项目包抓责任,强力推进清腰路、345国道、妇保院迁建、秦岭泉茗博览馆等项目建设,6月底之前全面建成投用。加快推进10万吨高纯硅、13万吨耐火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电解铝废渣循环利用等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投产、入库纳统;完善前期手续,启动试过路、二水厂输水管线、工业大道、二道河路网改造,确保年度72个重点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年度完成投资39.6亿元以上。三是持续强化项目招引。依托全县资源优势和企业发展所需,紧盯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定好招商项目清单,扩大宣传推介,引导客商选择商南,投资商南。充分利用丝博会、西洽会、乡党返乡会等节会招商,以及新豪迪、中钒昌盛、驻外商会等人脉资源,拓展以商招商的深度和广度,引进一批上下游关联项目。全年招引落地项目30个以上,使用内外资分别增长10%、8%以上。

二、推动产业转型,在壮大县域经济上提质增效

坚持把链式集群思维融入产业培育全过程,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推动现代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一是推动特色产业升级。持续做强传统产业,新建茶园1万亩,开发保护老茶园1万亩,研发黄茶、工业茶、岩茶,开发茶饮品、茶食品、茶多酚等,延伸茶业链条,提升茶叶附加值;新发展油茶1.7万亩,发展食用菌1.2亿袋,生猪30万头,建设冷泉鱼养殖基地10个、养殖冷泉鱼700万尾以上,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合作社示范社2家。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着力打造商南茶、冷泉鱼、秦岭山珍等区域品牌,新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以上,创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二是推动现代工业提质。加快世纪金源医药中间体、天和泥浆年产6万吨钻井封堵剂等23个在建工业项目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技改升级、扩规增产;推动工业园区提标扩容,启动五里铺1000亩科创产业园征迁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开区零碳园区创建,新增入园企业8家,标准化厂房入驻率达90%以上。三是推动旅游康养增效。实施文体旅游康养产业突破年,加快秦岭气候博物谷、金丝峡智慧景区设备更新等文旅康养项目建设,做好富水茶海、城关茶乡驿站民宿后半篇文章,实现市场化运营。设立10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拍摄一部宣传片、培育一批网红和自媒体达人、发布一批优惠政策、制定一个对外宣传营销方案,赴西安、武汉、南阳、十堰等周边城市和省内高校开展推介活动,全年旅游接待人数和花费分别增长10%以上。巩固提升A级景区创建成果,加快金丝峡国家旅游度假区、秦岭茶乡省级旅游度假区、莲花湖国家3A级景区创建,持续提升商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三、大力提振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上提质增效

坚持促消费和惠民生相结合,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促进内需增长。一是释放服务消费新活力。以打好提振消费硬仗为抓手,举办各类促销活动15场次以上;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宣传力度,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健全乡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进镇办物流中转站、村快递服务点建设,促进“客货邮”融合发展、交通物流降本增效。二是打造赛事消费新场景。争取举办全国太极拳公开赛、全省山地越野赛等国、省级赛事;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干部职工气排球大赛、“村BA”等群众性体育赛事;创新开展茶园瑜伽赛、茶园太极拳赛等活动,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建成鹿城体育运动公园、秦岭茶乡城市公园等项目,新建体育健身站点21个、健身步道10公里、健身广场2000平方米,启动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三是培育多元消费新业态。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支持在西安、厦门、南京等地开设一批商南特色农产品直营店。不断做优银发经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升丹水驿、青云驿、王家坡等运营水平。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鼓励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繁荣夜间经济,丰富夜购、夜食、夜游、夜娱等新“夜”态,打造西街、聚贤街、滨河路等一批特色街区。

四、加快城乡建设,在推动区域融合上提质增效

坚持建管并重、城乡协同、塑形与铸魂并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提升城市品位。实施城市更新项目7个,打造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好城区”。加快灵秀城、东城悦府等商住小区项目建设,打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持续开展居民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干净宜居、管理有序的“好小区”。探索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补齐休闲健身、停车充电、生活服务等短板,打造服务高效、智慧便捷的“好社区”。二是强化精细管理。强化“两违”和城区居民小区环境整治,规范小区物业管理、街面空间管控,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施老旧地下管网更新,加快城管执法数字化转型,启动智慧城市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便民服务等行业领域的运用,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三是推进乡村振兴。完成耕地恢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对主粮及其他农产品每亩再奖补150元以上,同时为全县小麦、玉米等主粮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调动种粮群众积极性。整合涉农资金1.88亿元,实施产业类项目74个,夯实群众增收基础;投资1.09亿元,实施农村改厕、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项目69个,改善村容村貌。因地制宜,高标准规划,建设“千万工程”示范村14个,新培育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村5个。

五、当好秦岭卫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提质增效

统筹保护和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美丽商南建设。一是坚决守好绿水青山。实施守护秦岭祖脉三年行动,开展联合执法,加强日常巡查,当好秦岭卫士。持续深化“双查”“快查快处”机制,高标准推进问题整改销号,打好问题整改硬仗。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和“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加快推进天地一体化智慧平台建设,加强古树名木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9.6平方公里,绿化造林10万亩。二是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扎实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确保空气优良天数340天以上。推进黑漆河流域水环境治理、腰岭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青山河等6条河流健康评价,出境断面及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秦岭区域矿山整治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创建市级以上绿色矿山2个。三是加快生态价值转化。深入推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完成秦岭茶乡等15个项目GEP、VEP核算,强化GEP考核结果场景应用。探索“碳汇+绿色金融”等生态价值改革试点,推进林权、水权、用能权等生态权益交易,持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六、深化改革创新,在推动开放发展上提质增效

坚持用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坚决打好开放发展硬仗。一是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全面压减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财力用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清产核资和监管考核。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施11项“小切口”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县火葬场及公益性公墓建设。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列支工业发展基金2000万元,积极协助企业解决用地、融资、用工、环境等方面的难题,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深化“全生命周期树”政务服务模式,健全“帮办代办” “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常态化推进机制,提高办事效能。三是全面扩大区域协作。支持佳忆德、华林石材等企业出口创汇,完成进出口贸易3000万元。持续深化溧商协作、津陕协作,深化陕豫鄂毗邻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拓展协作空间。抢抓“西商融合”发展机遇,支持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协作,承接西安外溢产业、项目,不断提升西商融合协同发展质量水平。

七、强化民生保障,在增进群众福祉上提质增效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保障稳定就业。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全力推进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就业服务站点建设,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900人以上。加大“商南茶农”“商南农机手”等劳务品牌培育,统筹抓好科技人才引育和重点群体就业,引进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新增城镇就业2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以上。二是办好民生实事。统筹推进教育“双减”和核心素养培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实施“暖心工程”二期等办学条件改善项目,启动教育数字化转型项目。抓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运营,推进县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县中医院综合楼建设,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推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衔接并轨,落实各类救助补助政策,健全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聚焦“一老一小”,做好社区“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转保障,启动县托育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三是繁荣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镇办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用好陕西公共文化云平台,开通线上数字服务。做好第三轮地方志修编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快推进鹿城文化产业园建设,申报商南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等非遗项目。

八、防范风险隐患,在维护安全稳定上提质增效

坚持底线思维,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一是坚决筑牢安全底线。接续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九大行动”,开展高层建筑消防、燃气等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推进落实防汛救灾“人盯人+”“叫应”、森林防灭火“叮咛”等机制,持续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突发事件风险预警和防范应对机制建设,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二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完善“五社联动”机制,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效能。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开展未成年人犯罪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工作,严打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力争夺取全省“平安银鼎”。持续开展信访“三治一化解”攻坚行动,加强重点人群日常服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三是严密防范社会风险。完善常态化风险隐患排查预警机制,健全政府投资项目专题会议审定报备制度,坚决遏制无资金来源盲目上项目行为,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加强国资国企监管和国企班子建设,规范投融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切实维护金融生态安全稳定。(作者刘华系商南县人民政府县长)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扫描打开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