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乡村振兴 -> 正文
商南县“一建两配三提升”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教育配套保障工作
索 引 号 01606072-9-30/2020-0428003 发布机构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目录 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20-04-25 00:00
名  称 商南县“一建两配三提升”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教育配套保障工作

商南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教育配套保障工作,作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政治任务,采取“一建两配三提升”举措,推进移民安置点学校建设,科学规划布局,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步伐,扩增学位供给,有力地保障了易地搬迁群众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建好“一批学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完善党政主导、部门主管、镇办保障、教育督导的责任体系,做到规划、经费、用地、建设“四个优先”。划拨土地196.3亩,用于安置点学校建设用地,实行“定责任、定目标、定质量、定节点、定奖惩”的“五定”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工作。按照“建一所、成一所、达标一所”的思路,采用小规模安置点联建、大型安置点单建的方式,深入摸排搬迁点群众子女就学需求,科学合理布局校点,规划新建、改扩建学校18所,采取“向上争取、财政支持、学校自筹、部门扶持、社会捐助”等方式,筹措资金2.2亿元,坚持“质量、安全、进度”并举,落实项目建设“四制管理”,严把“十道关口”,确保把安置点学校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放心工程”。目前,已完成配建学校14所,新增学位7560个,解决了2821户、11569名贫困群众、1880名学生的就近入学问题,保证了搬迁群众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实现了“申报一个项目、建设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

二、配强“两种资源”。一是配强教师。通过“聘、选、培”等方式,配齐配强安置点学校教师。坚持优先保障安置点学校教师,近年来,招聘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152名到安置点学校任教,选派128名城区优秀教师到镇办安置点学校支教,选聘农村138名教师到城区安置点学校任教。并通过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名师大篷车”等途径,为安置点学校教师成长“架梯子、搭台子、铺路子”,先后有800余名教师参加各级培训,120余名教师获得省市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称号。二是配强设施。投入1000多万元配强移民安置点学校设施设备,硬化体育场地14个、塑胶软化体育场地5个,配备电子白板30套、办公电脑280台,新建计算机教室6个、录播教室8个,实现了移民安置点学校“网络宽带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目前,全县“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最好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三、实现“三个提升”。一是提升教育质量。坚持把移民安置点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作为重中之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行大学区管理,统筹调配教育资源,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商南连续13年被评为商洛市提高“高中、初中教育质量”先进集体。2019年高考、中考综合考评分别位居商洛市第一、第二名,特别是高考实现了高考高分段(600分以上)人数、一本上线率、二本上线率、一流大学录取、二本上线万人比、清北录取人数“六个全市第一”。二是提升学生素质。高度关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全县2000余名教师与移民安置点学校14864名学生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扶学、扶志、扶困”活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的决心,增强了战胜贫困的信心,培养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恒心,使他们成长不孤单、学习无负担,杜绝了学生“因贫失学、因学返贫”,使贫困群众子女“学得好、有特色、能出彩”。三是提升群众福祉。坚持把贫困群众子女培养成人成才,作为教育脱贫的有力抓手,按照“搬迁一个、接收一个,安置一个、培养一个”原则,深入摸排搬迁点群众子女就学需求,实行大学区划片管理,统筹调配教育资源,实现就近划片入学,满足搬迁点群众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就学的后顾之忧,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商南县政府办 王广伟)

扫描打开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