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20211208-071309-863 | 文 号 | |||
公开目录 | 市政府办文件 | 发布日期 | 2012-12-18 00:00 | ||
发布机构 |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
名 称 |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 ||||
时 效 | 主题分类 | 文 种 |
各县区人民政府,商丹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事业机构:
《商洛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11月27日
商洛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011—2015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商洛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本专项规划。
一、我市防灾减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各部门大力加强减灾项目建设,主要灾种的抗灾工作得到强化,人为致灾因素得到较好遏制,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1、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成立了商洛市减灾委员会,在市民政局设立了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减灾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了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和民政灾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远程网络报灾。建成了防汛抗旱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防汛抗旱数据实时的采集、查询、传输、预警发布。建立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候灾害实时监测评估和重大气象灾害评估制度,完善了气象灾情直报制度,及时更新和共享全省气象灾害数据库,推进了气象灾害应对工作。全市森林防火推行“八包”责任制,由市、县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包县区、包镇,县区领导干部包重点火险区,镇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户包全家,学校校长、教师包学校学生,护林员包责任区的责任制,层层落实了森林防火责任。
2、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发布实施了《商洛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商洛市防御灾害性洪水应急预案》、《商洛市防抗干旱灾害应急预案》、《商洛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商洛市地震应急预案》、《商洛市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商洛市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商洛市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建立了市、县、镇三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管理平台,综合利用固话网、移动网、专网建立多网融合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实现灾情、决策、指挥等各类信息的及时传递。构建集灾情信息处理与发布、应急联动、视频会商、远程指挥和语音调度等多种业务模式于一体的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市、县、镇三级即时信息高效处理、互联互通,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水平。
3、减灾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积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争取中省补助资金8455.6万元,带动农户自筹建设资金7.7亿元,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竣工11508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抗灾能力大大增强。建成市地震虚拟台网、地震信息连网发布系统,建立地震微观观测点6个,在山阳县、商南县建设了数字化遥测地震台,在洛南县建设了数字地震前兆台。商州、丹凤、山阳、洛南强震台,丹凤、洛南、山阳、镇安、柞水GPS台建设已完成,地震速报能力进一步提高。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3.7‰,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分别达到84%、95%、95%,完成了省控目标;松阿扁叶蜂等主要病虫害得到治理,年均开展松阿扁叶蜂、松材线虫病、核桃板栗等经济林病虫害防治60余万亩,实现了有虫不成灾的目标;全市布设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38个,实现疫情月报告制度和网络传输报告制度,测报准确率达95%。全市森林防火发生62次,受害森林面积101.02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在省控0.2‰以内。7县区城区河道进行了治理,重点中小河流及9条山洪沟道已列入中省治理计划,52座水库41座列入中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新修重点堤防工程354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6座。抗旱服务组织得到加强,抗旱设备及时更新,抗旱物资储备充足。
4、减灾科普宣传全面推进。结合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建立了民政牵头,宣传、教育、国土、水利、农业、林业、地震、气象等部门参与的防灾减灾宣传联动机制、基层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长效机制。狠抓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培训,协调省军区在柞水、镇安组织500名民兵进行森林防灾实战演练、受到中、省充分肯定。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8个,印发《商洛气象灾害防御指南》5万册,培训基层气象信息员和农民2万余人次。积极推进地震科普知识下基层,开展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共创建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3个,市级6个,县级12个。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抗灾和救灾能力建设得到提升。4个社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当前面临的形势
尽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防灾减灾体制和机制需要完善。基层综合防灾减灾体制建设滞后,各项机制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抵御灾害的能力相当弱。主要江河防洪标准不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防洪建设速度严重滞后。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局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难防难治。
——防灾减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投入不足,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滞后,救灾应急装备、通信手段等比较落后,应急能力相对较弱。
——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领域科学技术成果应用较少,自然灾害监测预报水平不高。
——防灾减灾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各类自然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地震灾害管理机构不健全。
——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还比较淡薄。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和避灾自救技能还比较差,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需要完善。
我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形成了山大沟深坡度大、整体环境脆弱的现状,旱灾、洪涝、冰雹、低温冷冻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不断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夺取了抗击2010年“7.23”特大洪涝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胜利。随着防灾减灾宣传力度加大,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意愿提升,开展综合减灾工作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十二五”时期是防灾减灾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统筹规划综合减灾事业的发展,加快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建成防灾减灾各项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为综合减灾根本目的,按照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的要求,建立健全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加强综合减灾项目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减灾的原则。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保障民生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应用先进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建设一流的减灾工程。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高度规划防灾减灾工作,突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陕南地质灾害重点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力推进全市防灾减灾事业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协同统一的原则。加强自然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推进各部门、各环节灾害管理工作的协同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原则。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部门分工负责,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通盘考虑,多措并举,全面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三)规划目标
——建立民政综合减灾体系,推进市、县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自然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和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我市防灾救灾、应急处置能力。新建1个市级和6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救灾物资储备可同时保障5万受灾人口的基本生活救助。创建10个以上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完善灾害信息员队伍管理机制,开展专业化系统培训,提升灾情信息报送时效性和准确性。积极争取其他防灾减灾项目。
——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逐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计划争取中省补助资金3.7亿元,改造47108户农村危房。
——提升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能力。加强对突发暴雨成因研究,提高暴雨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在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频发的行政村建设自动气象监测站,对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的暴雨进行自动监测和预警。
——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体系。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加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整治和对地质灾害隐患地段的居民搬迁避险力度。落实1682处隐患点责任追究制度,将责任人姓名、职务、电话等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
——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基本建立起以地震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救援队伍体系。建立健全调用和协调机制,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到灾区开展救援,力争每县区至少建立1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建立防汛抗旱保安体系。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尊重自然规律,形成科学高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大城乡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力度,保证群众饮水安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大林业病虫害防治和森林火灾预防。以林业项目带动林业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县区森林防火预警、监测、指挥中心,在全市专业防火林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组建14支专业森林防火消防队伍和144支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将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省控0.2‰指标以内,火灾当日扑灭率达到95%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建设
提升各级灾害防范能力,开展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程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水库、滑坡体等危险区域综合治理,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拓宽灾害风险转移渠道。鼓励社会参与防灾减灾管理,推动建立政府和社会协同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
(二)加强城乡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推进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实施商洛市中心城区地震小区规划项目,为城市土地利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城市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开展大中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示范,探索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新模式。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三)加强自然灾害救援能力建设
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救灾应急队伍。加强专业救援队能力培训,形成专业齐全、人员稳定、协调统一的自然灾害救助力量。加强救灾技术装备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灾情采集与传输能力、搜救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加快市、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系统,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等机制,提高救灾物资使用效率。
(四)加强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应对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演练。建立政府支持下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保险体制和机制,完善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与各级共青团、妇联、工会及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社会组织在救灾捐赠、志愿服务、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协同联动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防灾减灾。加强基层综合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建设,积极开展市内外防灾减灾合作交流,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和基层组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五)加强灾害评估和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完善恢复重建工作机制,提高灾后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加强灾后恢复重建需求评估、规划设计、工程实施、技术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提高恢复重建监管水平。
(六)加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强化政府防灾减灾责任意识,加快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加强中小学校防灾减灾和技能教育。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推进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七)加强防灾减灾支撑能力建设
提高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紧急救援与指挥调度、动态决策与应急处置能力。
四、重大项目
(一)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全面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系统,实现救灾物资信息化管理,提高物资调运能力。新建1个市级救灾物资仓库、6个县级救灾物资仓库。
(二)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程。构建集灾情信息处理与发布、应急联动等多种业务模式于一体的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即时信息高效处理、互联互通,提高救灾应急管理水平。
(三)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工程。建立市级自然灾害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普及气象、洪涝、地震、地质灾害等防御避险知识,加强逃生避难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提高防灾减灾和灾害救助能力。
(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根据人口分布和城市布局,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或人员密集区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够为居民提供较长时间避难和集中性救援的城市应急场所,配置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五)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移民搬迁工程。重点对威胁300人以上的机关单位、学校和基层政府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查治理。对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群众开展移民搬迁工程。
(六)气象监测预警与减灾救灾建设工程。全市自动气象站建设到所有镇,并向气象灾害多发村延伸,加强突发暴雨成因研究,提高暴雨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在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频发的行政村建设自动气象监测站,对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崩塌等灾害的暴雨进行自动监测和预警。建立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数据库,建成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撑系统。
(七)主要江河防洪工程。继续实施丹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治理工程。加快丹江、洛河、银花河、乾佑河等中小河流、山洪沟道治理步伐,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十二五”期间,完成3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八)抗旱水源工程。新建配套机电井161眼,新建调水工程2处,引水工程105处,新建抽水站191处、新建水库5座,新建维修水窖267口。
(九)地震应急队伍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区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配合省上建设全省市、县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视频会议和灾害处置决策系统。
(十)有害生物预警中心建设。在市、县区建立8个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警中心,建立1个市级药械储备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机制建设。健全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县区成立减灾委员会并设立相应办事机构。加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机制建设,健全协同配合、科学高效、全面覆盖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灾害应急救助协同机制,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标准和责任,把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确定牵头或责任单位,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防灾减灾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将防灾减灾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使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社会参与防灾减灾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力量支持防灾减灾事业发展。
(四)推进法制建设。针对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检测预警预报、抗震设防、应急救援等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地方性防灾减灾法规体系,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五)建设人才队伍。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防灾减灾专家队伍,完善和扩充专业救援队伍,建立防灾减灾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不断优化提升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扫描打开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