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区县资讯 -> 正文
全民共建 多元共享——商南县创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发布日期:2025-04-22 09:27 来源:商洛日报 浏览次数: 作者:通讯员 李行 刘刚

孩子们在体验花棍舞课程

商南花灯小戏《春风吹绿茶园村》剧照

4月15日,商南县文化馆的非遗展示馆里热闹非凡,清脆的竹棍声与欢声笑语交织不息,来自东岗幼儿园的300多名小朋友在这里开启了一场以非遗技艺传承为主题的传统文化研学之旅。

在花棍舞体验环节,小萌娃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手持花棍,跟着节奏敲击、旋转、跳跃,古老的民间游戏在孩子们手中焕发新活力,也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儿童心中。

近年来,商南县以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筑基、品牌赋能、治理增效为主线,创新构建设施全域覆盖、服务精准触达、资源跨界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探索推进具有县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今年3月,商南县荣获“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称号。

强基固本筑体系

4月10日,城关街道文明路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暖意融融,70多岁的退休老党员程龙舞戴着老花镜仔细阅读刚刚从中心借阅的《乡土中国》。“我每天都来这儿看书、下棋,比打麻将有意思多了!”他的话语道出了对商南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认可。

“自从社区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以来,每天都会有群众来这里阅读、学习。尤其是前段时间我们补充了一批新的图书和文化器材,大家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社区群众的整体文化素养明显提升。”文明路社区党总支书记赵爱焕感慨道。

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商南县坚持城乡一体、普惠均等原则,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投资新建等方式,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支撑。按照县镇村“三位一体”框架统筹配置城乡资源,投入1.1亿元建成县文化艺术中心,全面提升改造10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推动富水、过风楼、湘河3个镇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加快12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体建设,充实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器材设备等硬件条件,构建“县有核心、镇有枢纽、村有节点”的体系网络。

同步,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先后授牌镇(街道)村(社区)图书馆分馆31个、文化馆分馆39个,对全县图书馆、文化馆及其分馆的开放时间、文化艺术培训、免费开放服务活动做出明确规范。2024年,县文化馆免费开放公益培训42场次,举办“下基层”培训30场次,服务群众28.26万人次;图书馆实现图书流通5.6万册(次),服务读者20.6万人次。

“我们以丰富生活、惠及百姓为目标,紧跟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开发‘云端文化超市’智慧平台,集成场馆预约、慕课学习等功能,促进商南戏曲、曲艺、民乐、非遗等传统艺术向线上发展,构建‘线上+线下’全域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给群众幸福加码。”商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波说。

融合创新树品牌

2024年9月22日,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大剧院开幕。其间,商南县剧团新编的黄梅小戏《春风吹绿茶园村》剧目被陕西省文旅厅推荐在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展演,这是商南县剧团第二次参加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

据了解,该小戏剧情以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茶产业为背景,塑造了朴实、平实、真实的基层干部形象,歌颂了村党支部书记用智慧、热情和汗水,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走出一条以茶致富之路的形象。

“商南县地理位置特殊,境内居民多为明清两代南北移民后裔,秦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丰富多彩的商南民歌,为商南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商南县剧团团长程刚说。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商南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助力“四大名城”建设为目标,创编或改编了说唱快板《四大名城新画卷》、商南花灯小戏《春风吹绿茶园村》、民歌民谣《丹江号子》《带你去商南》等一批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高品质文艺精品30多个。

同时,县上结合省级非遗商南民歌的传承发展,设立12个非遗工坊,培育100名传承人,推出花灯盲盒、民歌数字唱片等文创产品,创作、改编商南民歌、商南花灯等非遗作品20多项,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市场价值双提升。融合当地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开茶节、秦岭兰花节等文旅IP,设计“非遗研学”“红色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培育特色文旅品牌10个,带动2024年旅游消费52.52 亿 元 ,同 比 增 长29.71%,形成“文化引流—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

目前,商南县已打造县级品牌服务项目2个,特殊群体服务品牌3个,特色文化品牌4个、“陕鄂豫”三省联谊文化跨区域品牌1个,并形成以花棍舞、商南民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旗袍秀、民歌民谣戏曲大赛为代表的广场文化,以开茶节、阳城驿文化艺术节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以前坡岭红军战斗旧址、红七十四师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特色品牌。

共建共享惠民生

“商南民歌讲究清亮通透,大家把手搭在腰间感受丹田发力,跟着我哼《采茶歌》的引子。注意‘字头’要脆,‘三月里’的‘三’字舌尖抵齿龈,尾音随调子往上挑时,气息像丝线一样牵住……”4月18日,商南县文化艺术中心多功能排练室里,县文化馆的民歌教师正在向民间文艺爱好者们演示民歌的唱腔和技巧,这一幕是商南县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活动的生动缩影。

“为了进一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多年来,县上一直坚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活动,本期公益培训将持续至6月底,培训内容除民歌教唱外,还有民族舞、古典舞等内容,全县文艺爱好者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培训。”商南县文化馆馆长方圆介绍。

人民不仅是文艺的表现主体,更是文艺的创作主体。商南县着力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开放、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文化名家驻村计划”“百千万基层文艺轻骑兵培养行动”,年均举办群众自编自演活动150场次,培育基层文艺团队50支和非遗骨干、广场舞领队等800人次,形成“政府搭台、群众创演”的良好文化生态,激活基层文化内生动力。

此外,商南县还积极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县文化艺术中心、西街文化广场等设立“周末小剧场”,在滨河公园、文化广场等地建成“鹿城小舞台”,打造和培育“我要上春(村)晚”“商南花灯艺术节”“广场舞大赛”“书香商南”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较高的文化品牌活动,充分展现商南人民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实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长年不断档”,营造了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群众文化活动氛围。

“在文化阵地建设、非遗保护传承、文艺志愿服务等方面,我们始终坚持立体开放、多元传承、渗透普及的工作思路,积极为群众参与文艺活动搭建平台,鼓励和帮助群众主动参与文艺活动、进行文艺创作,全面推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方圆说。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扫描打开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