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听我说,陈规陋习害处多,大吃大喝风俗坏,铺张浪费把人害……备酒席,讲究多,相互攀比几十桌,细想起来真害怕……”
4月13日午后时分,商南县滨河公园的鹿城小舞台热闹非凡,民歌爱好者排练的快板节目《移风易俗树新风》引得公园里锻炼身体的群众纷纷驻足欣赏,现场掌声阵阵,这一幕是商南县深化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2024年以来,商南县以实践培育新风,以治理夯实根基,以文化滋养人心,深入开展“礼、孝、俭、勤、信”移风易俗新民风建设行动,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培育文明乡风
不久前,过风楼镇白玉沟村文明礼堂里,一场简约又温馨的婚礼在这里举行,没有华丽的排场,取而代之的是朴素的布置和庄重的仪式。这是过风楼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抹亮色,也是商南县推进移风易俗的具体体现。
“文明礼堂是群众办红白事的专用场地,在这座礼堂里举办了多场婚礼,比在酒店办省钱省事,还少了大操大办的攀比,村里人的负担减轻了、幸福感增加了。”白玉沟村党支部书记余益喜说。
白玉沟村将文明礼堂作为群众置办红白事专用场地,通过定规矩、定标准、定价格、定范围、定场次等,以贴近群众生活、切合群众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等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推移风易俗入民心。
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农村地区文明新风尚,商南县围绕“礼、孝、俭、勤、信”新民风建设等内容,不断优化社会风气,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社会文明风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活动,丰富文明实践内容,大力开展文明家庭、清廉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评选和家风建设系列活动,传播家规家训,传承家风文化,形成“评先进、学先进”热潮。促进群众性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提质扩面,倾心打造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活动项目,动员医疗、科技、教育等力量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推进“文明实践我是行动者”等全民文明实践活动普遍开展。
创新治理格局
清明节前,清油河镇清油河社区举行了“道德银行”积分兑换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热情参与。“我上个月的积分兑换了两袋洗衣液,这个月想换洗脸盆或洗脸巾。”居民刘贵庭高兴地说。
“道德银行存折以道德币计分,道德币可以用来兑换日用品,把道德行为标准化,让有德者有得、让勤劳者获赞,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清油河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弛介绍。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而移风易俗是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商南县聚焦基层党建、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关键环节,在全县128个村(社区)建设“道德银行”,将其打造为创新基层治理结构、重塑文明乡风秩序、提升民主自治水平的锻造平台,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发挥村民自治主体作用,有效提升了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互动共牵、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的良好治理氛围正逐步形成。
此外,商南县还坚持问题导向,以“小切口”改革破解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难题,构建起“党组织引领、自治组织发力、群众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修订完善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两报告一承诺”规定,明确操办婚丧喜庆需报告彩礼收送情况,为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提供明确政策指引,并强化制度执行。持续深化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在各村(社区)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修订村规民约,明确彩礼上限、宴席桌数、礼金限额等“硬杠杠”。
涵养文明气质
近年来,商南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坚持实施“文化铸魂”工程,赋予移风易俗新民风时代内涵,助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
商南县坚持把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纳入乡村文化振兴总体规划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体系,强化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全面提升改造10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充实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器材设备等硬件条件,推动富水、过风楼、湘河3个镇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加快12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体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2024年累计向10个镇级综合文化站和50多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送图书2.4万册、文化活动器材1万多件。“礼、孝、俭、勤、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商南大地得到广泛弘扬,一幅“乡风美、治理优、民风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