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欧洲区域7人团队在漫川关中心卫生院调研山阳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与基层医疗升级成果。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境内山大沟深,244个村(社区)曾因重重大山阻隔成为医疗资源难以抵达的“孤岛”。村民曾用“三怕”形容就医难:一怕急病等不到救护车,二怕慢病取药路费比药贵,三怕村医看病全凭“经验猜”,道尽了46万名群众求医问诊的艰辛。
如今,一场以“体系重构、机制破冰、数字赋能”为突破口的医共体改革,正重塑这片山区的健康图景,推动山区医疗实现从“三怕”到“三享”的蜕变——享快速救护、享便捷诊疗、享精准服务。这一成果不仅吸引甘肃、河南等2省5市16县区的32批次考察团前来取经,更引来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4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主任赛亚・皮乌卡拉、欧洲区域主任汉斯・克鲁格率7人团队,专程调研山阳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与基层医疗升级成果。
生死时速:30分钟急救圈织密生命保障网
4月25日清晨,秦岭山道上,户家塬镇卫生院的救护车闪着警示灯疾驰。原来,村民何某突感持续性胸痛,紧急拨打急救电话后,卫生院急救车迅速抵达。随车医生第一时间进行心电图检查后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让患者口服心梗一包药,并同步开展吸氧、心电监护及建立静脉通路等急救措施。
与此同时,村医通过5G设备实时将患者心电图上传至山阳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数据传输瞬间,胸痛中心触发红色预警,专家团队迅速完成诊断并给出紧急处理方案。为争取抢救时间,县医院同步派出救护车前往高速路口接应。30分钟后,患者顺利抵达县医院导管室,从发病到手术仅耗时40分钟。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援,正是山阳县“30分钟急救圈”高效运转的日常。
“过去急救车到最远的村要4小时,病人等不起,急性心梗死亡率高达68%。”山阳县卫健局效能宣教办主任张炜介绍,如今18个镇(街道)急救站、244个村(社区)急救点连成网络,搭配“心电一张网”实时传输数据,急救患者死亡率降至19%。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急救体系中,村卫生室初筛、镇卫生院预处理、县级医院精准诊疗环环相扣,2024年通过远程心电诊断预警127例危急病例,抢救成功率从52%提升至81%。
体系重构:优质资源下沉激活基层网底
在户家塬镇卫生院DR室,副院长任培民指着新设备说:“以前做胸片要跑1小时去县城,现在镇里每月能做200余例,去年检出5例早期肿瘤。”2023年医改后,山阳县以“一盘棋”思维重构医疗体系,将1.5亿元投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8000万元用于基建和设备采购,18家镇卫生院配齐DR、彩超等“十大件”,244个村(社区)卫生室装上心电图机、AED等“十小件”,构建起“县级强技术、镇级强服务、村级强网底”的三级联动格局。
改革要带来人才活水。通过“县招镇用”“镇招村用”,45名本科生扎根村镇,基层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从28%跃升至45%;县两家医共体总院每周下派30余名专家坐诊带教,镇级卫生院一二级手术量增长110%,门诊量翻两番,村民满意度达92%。
村医何秀芝的智能随访包成了守护村民健康的“百宝箱”,里面血糖仪、血压计、尿酸检测仪一应俱全。“现在只要往村民胳膊上一贴,血糖、血压、尿酸数据自动上传系统,AI还会主动‘喊话’提醒重点关注事项。”她自豪地说,“去年靠着这个‘神器’,成功救下32位血糖、血压异常的老人。”
山阳县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张建勇谈及这几年的变化时感慨道:“过去,县、镇、村三级医疗资源相互脱节,各自为战。医共体成立后,我们承担了9个镇的对口帮扶任务,每期选派6名骨干医师常驻镇卫生院开展支医工作,镇卫生院的医生护士也定期到中医医院进修学习。这场双向奔赴,不仅提升了基层医疗水平,更密切了县镇之间的协作联系,医护人员在并肩作战中也结下了深厚情谊。”
机制破冰:改革杠杆撬动基层活力
“以前镇卫生院‘吃大锅饭’,诊室冷冷清清,县城医院里却挤破头。”山阳县卫健局副局长赵强回忆。薪酬改革打破“铁饭碗”后,医疗机构可将收支结余的70%用于奖励性绩效,镇卫生院人均绩效工资涨至8.5万元,村医年收入从3.2万元增至4.4万元,人才流失率骤降62%。如今,镇卫生院门诊量翻两番,腹股沟疝修补术等50种手术都能在镇一级完成,不少常见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村民再也不用长途奔波。
走进漫川关中心卫生院,就能感受到满满的创新活力。这里的中医康复团队成了“明星科室”,针灸、艾灸等25项特色服务,不仅让科室收入增长了30%,中医药收入更是占了近一半。值得一提的是,卫生院的“胸痛救治单元”通过了国家胸痛中心认证,还拿下了“省级四星级尘肺病康复站”“陕西省示范中医馆”等多项荣誉。
人才振兴成为医改重要成果。得益于薪酬激励与发展平台优化,中村镇卫生院吸引8名“90后”医生扎根基层。他们不仅为卫生院注入青春活力,更推动新技术、新理念落地,助力诊疗服务提质升级。
医改带来的变化,远不止于此。在色河铺镇慢病管理站云端系统,记者看到“红黄绿”三色台账实时跳动,像一个个“健康卫士”守护着村民。红色高危患者24小时内转诊,黄色人群由镇卫生院及时干预,绿色人群则由村医定期随访。
65岁的糖尿病患者李大妈对此深有体会:“以前血糖高到头晕才去县城,现在村医每月上门测血糖,还总提醒我按时吃药。去年一整年都没住院,药费省了好几千元,心里踏实多了!”
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住院率下降了28%,医防融合真正让“防病”成了重点。
数字赋能:智慧医疗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户家塬镇桃园村卫生室,62岁的王大爷因胸闷前来就诊,刷身份证后,电子屏立即显示近半年的就诊记录及用药记录。村医对其完成心电图采集,10分钟后县医院将诊断报告传回:“心动过速,建议进行动态监测。”这种“云端诊疗”得益于山阳县“云网端”数字布局——500TB健康数据中心整合46万人档案,“健康山阳”公众号年均访问量超50万人次,18家镇级卫生院和244个村级卫生室实现5G全覆盖。
“以前靠手机拍照传心电图,现在设备联网10分钟出报告,基层心电检查可及性从30%提升至100%。”县医院医共体办公室主任刘桢介绍,智能随访包、AI系统让慢病管理更精准,2024年避免重复检查8000余例,节约费用超百万元。公卫服务效率也大幅提升:数据上报准确率从82%跃升至98%,244个村级卫生室“健康驿站”全年筛查8000名慢病高危人群。
县中医医院医共体办公室主任刘艳芳介绍,医院通过构建覆盖六大模块的紧密型医共体信息平台,实现了区域医疗资源的深度整合。该平台将医保结算、临床诊疗、急救调度、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五大核心领域的数据系统打通,并与镇、村级医疗机构实时共享信息。这一创新模式让医疗数据高效流转替代群众奔波,例如慢病患者在村卫生室复诊可直接调取县级诊疗记录,急救转运时镇医院能提前对接县级资源,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改革答卷:健康获得感浸润千山万壑
数据见证蝶变。如今,山阳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3%,次均住院费用从5067元降至3639元,46万名群众年均节约医疗支出超3000万元。更重要的是,基层医疗从“被动治病”转向“主动防病”:两家医共体总院成立“治未病中心”,镇卫生院开设健康管理门诊,村卫生室变身“健康驿站”,年均免费体检10万人次,2000余名群众通过健康干预摆脱“三高”困扰。
谈及基层建设规划,山阳县卫健局局长龚忠涛介绍:“医共体改革要行稳致远,必须打好政策‘组合拳’。我们与医保部门协作计划推进‘三个打包’付费模式,将医保资金按年度、按人头、按县域整合打包支付,既筑牢基金安全防线,又让群众告别‘看病贵’;同步推进中心药房和共享中药房建设,统一医共体用药目录,保障村民就近用上放心药。同时,我们将以镇村一体化改革夯实基层网底,按村医资质和理论水平、实操能力有序推进,确保今年6月前70%以上公有制村卫生室实现一体化管理,年底实现全覆盖,让村卫生室成为镇卫生院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的健康服务点。”
当智能设备在村医手中精准运转,年轻医师在基层挑起大梁,山阳医改经验已走向全国。3月28日,山阳县在全国县域医共体大会上分享“山区县医共体建设的山阳实践”,获参会县区高度认可。这场始于群山的改革,印证了只要心系人民健康,再深的山沟也能走出“病有良医”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