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十四五”规划 -> 正文
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
索 引 号 szfb/2023-00904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
公开目录 “十四五”规划 发布日期 2023-11-23 11:11
名  称 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陕发〔2023〕9号),积极融入秦创原“一总多区”发展格局,高质量建设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领,以建设独具商洛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以科技赋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为主线,以统筹推进“四提”攻坚战为抓手,锚定“一都四区”目标,抢抓西安“双中心”建设机遇,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强化“三个示范”,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贡献商洛力量。

(二)空间布局

坚持需求牵引、企业主体、园区承载、融合畅通,聚焦“3+N”产业集群,优化市域生产力布局,构建“3+1+3”融通创新差异化发展新格局。“3”即以高新区为主阵地,加快商洛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山阳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提速丹凤省级高新区创建,打造以3个高新区为主体的科技企业融通创新核心引领区;“1”即扩大柞水“一县一区”的溢出效应(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强用好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科技示范镇、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等创新载体,强化科技赋能“菌果药畜茶酒”扩量提质,建成秦岭特色农业强市;“3”即以经开区为承载区,支持商洛经开区、商南经开区创新提升,加快镇安经开区创建,一区一策培育做强创新型产业链,打造以3个经开区为主体的科技企业融通创新辐射带动区,形成市县(区)协同一体、多区多园整体联动的融通创新差异化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聚焦6条重点产业链(新材料、健康医药、清洁能源、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统筹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落地转化,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78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0家以上;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突破7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0家,新增科技型上市企业1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现新突破,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3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3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5亿元,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断增强,企业科技成果吸纳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优势互补、差异发展、多元支撑、融合畅通的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

——在企业引领的绿色技术融通创新上做示范。坚定不移推进矿业“五化”(规模化、绿色化、延链化、数字化、安全化)转型发展,以15条优势矿产资源产业链为重点,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深化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创建,着力解决矿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不足问题。到2025年,全市矿山企业均创建为省级绿色矿山,力争实现国家级绿色矿山县(区)全覆盖,当好生态优先绿色升级的“排头兵”。

——在企业主导的县域经济融通创新上做示范。发挥好柞水国家创新型县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以增强市场在配置资源和连接创新各环节中的功能为核心,围绕县域首位产业,引育一批规模实力强、创新能力高的科技型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统筹科技资源,加强示范推广,吸引创新要素向县域聚集,做强做优“菌果药畜茶酒”等“土特产”文章,打造特色产业和功能优势,培育县域发展新动能,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特色农业强市建设和特色经济发展“双路径”。

——在企业支撑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上做示范。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度挖掘22℃商洛生态气候资源优势,探索推进“生态+康养+科技+N”模式,以协同发展“医、养、游、体、药、食”康养产业体系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组建康养产业研究院和秦岭气候生态经济研究院,建立技术创新研发团队,攻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中的技术难题,依托县域资源禀赋,布局建设一批康养产业应用场景,推动康养产品细化分级,培育形成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秦岭模式”与“商洛样板”。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创新主体培育提升工程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落实《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计划》,坚持“抓大、扶小、育新”,采取扶持打造一批、科技孵化一批、招商落地一批、联营合资一批,实施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推动科技型企业扩量提质,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经营活、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引进一批更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单项冠军、瞪羚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主动承接“三项改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人行、商洛金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链主”企业协同创新。坚持“一县一策”,围绕县域首位产业,引育一批在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产品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作为“链主”企业,坚持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双向发力,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集中攻关一批“卡脖子”技术,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促进总部企业融通创新。发挥总部经济企业的外溢效应,建立跨区域一体化产业链协同创新,采取“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式布局模式,有针对性地招引总部企业携手“链主”企业成立制造总部,通过市场化机制加强产品、技术供需对接,联合实施一批重点研发项目,突破产业链断点堵点卡点,带动产业链大中小企业开放性创新,着力提高产业链本地配套率。(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招商服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科技融通创新提升工程

4.加强创新孵化载体建设。建好用好秦创原(商洛)飞地孵化器、秦创原(商洛)创新促进中心,以促进商洛“3+N”产业与西安6大支柱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为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共建一批“双创”孵化载体,依托各类省级开发区布局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两链融合促进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做强做优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做实“西安孵化、商洛转化,西安研发、商洛制造,西安制造、商洛配套”。(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商洛高新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制定新一轮秦创原(商洛)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计划,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支持企业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培育引进一批在重点领域具备领先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创新链快速精准融合嵌入产业链的平台、机制和模式。加快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形成“政产学研金介云”全要素、全链条、市场化科创服务体系,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商洛高新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产业融通创新提升工程

6.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围绕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布局谋划新兴产业,聚焦6条重点产业链,探索“科创+产业”融合模式,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对接、研发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创新体系更好支撑服务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持各县(区)、各类开发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面向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应用场景。丰富“科技+”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健康养老、现代金融等服务供给,提升服务业规模、品质和效益。打造新材料、康养旅游、绿色食品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千亿级抽水蓄能电站产业基地,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负责)

7.提升重点产业创新能力。围绕新材料、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健康医药、电子信息及蓄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常态化开展科技“双进”行动,常态化梳理重点技术供需清单,开展双向对接活动,策划储备一批省级重大技术创新专项,实施一批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项目,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动传统产业升链,短板产业补链,新兴产业建链,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塑造新优势。(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区域融通创新提升工程

8.构建协同创新发展体系。优化企业成长配套环境,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上中下游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用合作,采取市场化运行机制,因企制定开展渐进式创新、突破式创新,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参与共建产业链供应链,每条产业链至少建成1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引领基础工艺就近配套和产业集聚,推动“企业成群、产业成链”。建好用好秦创原(商洛)创新驱动网络平台,强化与总窗口和县(区)互联互通、内外联动,促进资源共享。(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加快西商融合协同发展。主动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聚焦共建西商“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承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政策外溢和功能延伸,深入推进“央企进商”“省企进商”“民企进商”,务实推进西商科技合作交流,以商洛高新区、商洛经开区为主承载区,鼓励国内外头部企业、科研机构参与建设、运营、管理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园区,建立两市“同类型产业融合提升、差异化产业互补发展”协同机制。推动西商数字经济领域深度合作,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高水平建设“秦岭智谷·数字商洛”,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商洛高新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扩面提质增效,健全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探索实践“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等成果转化模式。建立企业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相互融通机制,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示范企业和专业机构建设一批通用性、开放性、行业性中试基地,开展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和小批量试生产,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产品-商品”加速转化。支持省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在商洛设立分支机构,推动技术转移市场规范化建设。到2025年,转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5亿元。(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人行、商洛金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创新人才引育提升工程

1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优化提升人才服务机制,综合运用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方式,引育一批高精尖人才担任重点产业链首席顾问,领衔开展技术攻关,主持重大科技专项。推广“校招共用”“以赛引才”“以才引才”等模式,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鼓励商洛籍院士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发挥技术优势,带项目、带团队、带成果、带企业家、带投融资机构回商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商洛学院、商洛职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培育壮大“三支队伍”。开展“科学家+工程师”、科技经纪人、“新双创”队伍培训,挖掘培养一批“懂政策、精技术、会管理、明法规、通市场、擅转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配置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个关键环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到2025年,培育“三支队伍”80个以上,建设高水平企业技术创新团队50个。(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融通创新生态提升工程

13.推进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优化融资环境,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各类基金、风投、保险等投融资金融机构在商洛建立分支机构,设立面向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基金,推广研发贷、成果贷、人才贷、科技保险等技术交易信贷保险产品,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市人行、商洛金监分局、市金融办、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打造一批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探索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模式,提升“柞水木耳”“商洛核桃”“商洛香菇”等商标和区域特色品牌效应,支持企业利用专利和商标的许可转让、交叉授权、质押融资开展多元运营,把知识产权运营嵌入企业创新链价值链全流程。(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强化技术应用场景供给。结合县域首位产业发展,鼓励科技型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常态化开展应用场景挖掘、策划、发布、对接,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数字化应用场景,加速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谋划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市县(区)一体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创新资源统筹共享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督促本建设方案各项举措落实。各县(区)、商洛高新区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推动重要工作、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落细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持。建立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每年增幅不低于公共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综合运用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保费补助等方式,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联动机制。(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行、商洛金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宣传引导。结合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广泛宣传促进科技创新各项优惠政策,及时总结宣传创新发展的新情况、新动态、新亮点,积极营造鼓励竞争、宽容失败、崇尚科学、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着力打造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创新雨林,鼓励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开源创新。

(四)强化监测考核。建立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将其作为秦创原专项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重点项目、重点任务清单台账管理,分类做好监测、评价与考核,建立健全中期、终期评估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扫描打开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