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历史规划 -> 正文
商洛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索 引 号 szfb/2023-00797 发布机构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目录 历史规划 发布日期 2008-01-01 17:22
名  称 商洛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一、商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

从全国、全省发展的大环境、大格局、大政策看:中央判断,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全面和很不平衡的问题,引导各方面更多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省上目前的判断是:我省经济发展在进入快车道背景下迈向全面振兴繁荣的新阶段。从全省发展目标看,锁定在跟进全国发展步伐、缩小发展差距上。全省区域开发的政策导向是,陕北着重推进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关中“一线两带”突出高新技术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发挥西安经济圈的辐射和带动功能;陕南则突出绿色产业开发。中省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中央将建立稳定的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专门资金渠道,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力度。

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审视市情,把握时代特征,丰富完善发展思路,调整指导经济工作的重心,积极实施 “三带一兴两促进”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预计“十五”末生产总值达到98亿元,年均增长9.5 %,接近实现“十五”预期目标;地方固定资产投资预计五年累计完成145亿元,是“九五”的2.4倍,可超额完成“十五”计划提出的80亿元的目标任务,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设施和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现代中药、矿产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快速发展,产值占到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的70%,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劳务输出取得突破性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516元,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6960元,年均增长8.9%,超过了7.6%的预期目标。

在看到所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十一五”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商洛属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不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大型资源相对匮乏,依靠资源开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难度较大。三是我市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工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弱。四是投融资渠道狭窄,资本严重匮乏,资金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五是人才缺乏,科教水平落后。六是投资环境欠佳,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

“十一五”期间,要抓住机遇,扬长避短,立足市情,面向市场,加强联合,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一是生态资源后发优势明显。全市有1800万亩林地、52.4%的森林覆盖率、57.7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空气清新,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巨大。二是生物资源丰富。全市有2300多种生物,是秦岭天然药库,核桃、板栗、柿子、生漆、木耳等林特土产达1500多种,《全国中草药资源汇编》收录的2002种中草药中,商洛有1192种,具有开发绿色食品和现代中药的潜力。三是在不构成环境破坏的前提下,发展矿产原材料业也有相当好的条件。市内有铁、钼、钒、钾长石、金红石等大中型矿床46处,柞水大西沟铁矿是全国唯一尚未整体开发的整装矿山,钒矿远景储量位列亚洲第一,钼矿储量位列全省第二,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很有可能成为我省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接续地。四是劳动力资源充裕而低廉。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有45万人,每年约有30多万人外出务工,形成了一定气候的劳务产业,还有15万富余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潜力,可接受西安经济圈中对低廉劳动力需求大的产业转移。

市情特征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是我们谋划新发展的基本前提。“十五”以来,随着312国道改造完成,西康、西南两条铁路的贯通,以及三条高速公路开工和即将开工建设,我市处在了沟通大西北与东部经济联系的交通动脉通道上,是秦岭的绿色“心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区、关中经济区的生态屏障、西安的“后花园”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融入西安经济圈的能力逐步增强,同时我市还有可能成为全省进军华东能源市场的重要平台,加上我市生态、矿产和劳动力三大优势资源,发展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矿产建材、生态旅游和劳务输出五个产业,实施一系列富民强市项目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商洛“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发展原则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发挥和保护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坚持走“生态立市”和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路子;继续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把“工业强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产业带动、项目带动、开放带动,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矿产建材和劳务输出五大产业;继续加强交通设施、城镇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商洛。

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支撑经济发展的五大产业取得新突破,城镇化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广大群众安居乐业。

具体目标:(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10年达到17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70美元。(2)结构调整取得较好成效。工业增加值占GDP的20%以上,五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3)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28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4)财源建设实现突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2010年达到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在2005年的基础上接近翻番。(5)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30%。(6)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3%,流域治理面积达到3000平方公里,全市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5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5平方米。(7)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物价涨幅年均控制在3%左右。(8)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8000人。(9)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2010年分别突破10000元和2000元;年均人口自增率控制在3.5‰以内;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

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决摒弃低水平的扩张或以牺牲未来发展为代价的模式,运用生态、经济融合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在开发中,坚持资源有序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的原则,实施“三个带动”战略。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努力营造我市自然资源与知识资本对接的后发优势,把加快发展作为兴商富民的第一要务,实施开放带动、产业带动、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改善发展基本条件,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抓好“三农”问题。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坚持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农业水利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农业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错位发展的原则,壮大县域特色经济。全市经济发展,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在融入西安经济圈的进程中,积极建设西安的绿色食品基地、“后花园”;县域经济发展,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避免县与县之间产业发展层次过于雷同,努力在延伸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矿业链条上实现突破。

——坚持以改革促开放、求发展的原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的思想,不失时机地抓好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寻求战略性合作伙伴,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三、“十一五”产业发展方向

做强现代中药。依托商洛GAP科研工程中心和秦巴中药良种繁育中心,逐步健全和完善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规范化种植体系、新药研发体系和药品营销体系,把商洛建成秦巴地道中药材研究基地、优质药材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和技术管理示范基地、现代中药加工生产基地,基本实现中药材资源基地建设规范化、医药企业规模化、中药产业现代化。

加快药业由中药材基地向饮片、萃取物、成药、医疗保健品等深加工转变。加快现有医药企业升级改造,加大后续药业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开发一批具有商洛药业特色的优势品牌产品,扩大优质中药材、中药原料药、中成药、保健品、药浴药膳等现代特色中药生产规模,逐步形成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全的集品种研发、生产加工、贸易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中药生产、科研、产品制造基地。不断拓展市场营销网络,到“十一五”末,力促柞水盘龙、陕西天士力、商洛香菊、柞水欧珂、山阳必康、洛南泰华6户骨干医药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全市中药产业增加值实现翻番。

把刘湾产业项目区、柞水盘龙生态园区作为现代中药发展的主要平台。刘湾产业项目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力促天士力中药饮片、香菊公司1000吨精制颗粒、健达公司强力风痛贴以及双烯酮等4条生产线建成投产。柞水盘龙生态园建成中药种植示范区、医药生态观光区、中医药展馆区和医药工业生产区。建成盘龙植物药业公司现代中药饮片加工、秦岭中药材公司药业开发等项目,完成盘龙公司三期技改,继续吸纳生物药用成分加工、科研、仓储等项目入园。

做特绿色食品。充分发挥商洛发展绿色农畜果产品的比较优势,加快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公害化发展步伐,开发富有商洛特色的绿色食品基地。以开拓西安市场为重点,内引外联建立绿色食品营销网络。培育壮大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骨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绿色食品品牌,扩大312国道和丹江、乾佑河沿线为重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生产规模,真正把商洛建成西安绿色食品集散地。到“十一五”末,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力争认证50个,绿色食品生产能力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扩大核桃糖、核桃露、蘑芋、豆制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绿色农特食品生产规模。开发商州核桃仁、柿饼、镇安板栗、洛南大豆、商南、山阳、镇安茶叶等农特产品,建设丹凤5000吨葡萄酒、镇安1500吨蘑芋精粉、商南3000吨花生油、3000吨绿茶瓜子、1000吨茶叶、神农1000吨五味子保健饮料生产线项目,加强商南秦东公司、朝阳工贸公司、豪迪油脂公司、柞水新天地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做特绿色食品品牌。

着力开发绿色肉食品。重点扶持陕西财安集团建设年屠宰生猪100万头、肉牛2万头的精瘦肉加工生产线,在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上实现突破。进一步扩大肉牛和土种散养鸡饲养量,配套发展畜禽饲料加工。

做精生态旅游。以西安为主要客源地,整合生态、人文旅游资源,结合水力开发,重点打造丹江绿色文化旅游长廊和山镇柞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环线两个商洛特色旅游品牌,带动提升配套服务产业。到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

打造丹江绿色文化旅游长廊。沿商於古道,以六大特色文化为内涵,结合丹江流域商南三级电站、丹凤武关河流域四级电站开发,从丹江源头的秦岭到商南县的白浪镇,建设牧护关游乐避暑度假区、山水园林生态文化古城商洛市区商贸旅游区、龙驹古寨游乐区、金丝峡游览区、商南城周茶园观光区及白浪三省石观光区等6区30个景点,西连关中人文古迹旅游,东接河南荆紫关、内乡县衙省外旅游线路,展现商於古道历史长卷、民情风俗和田园风光。

开发山镇柞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力促柞水溶洞及附属东西甘沟景区上档升级,综合开发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和镇安旬河梯级水电站,构成秦岭山水游瑰丽景观,加快金钱河流域山阳梯级电站建设,与柞水牛背梁森林公园、山阳环天竺山自然保护区,形成金钱河、乾佑河、旬河三大流域山、水、林相呼应的原生态旅游度假环线,做大休闲度假旅游业,加快山镇柞原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做大矿产建材。强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着力提高矿产资源的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促使矿产企业对低品位矿采用回收技术。重点开发柞水大西沟铁矿、山阳中村钒矿、洛南黄龙钼矿和灵口钾长石、商南青河--新庙金红石以及镇安、丹凤、山阳的优质石灰石。严格“抓大限小”、“抓大禁小”的准入“门槛”,对有资金实力、先进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矿产企业,优先配置矿业权,培育大中型矿产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矿产深加工。“十一五”末,矿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

整体开发柞水大西沟铁矿,实施柞水大西沟800万吨菱铁矿采选和200万吨钢及商洛火电厂4×60万千瓦机组一体化项目建设。着力开发镇安、丹凤优质石灰石资源,力促镇安县工贸公司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在丹凤商镇新建75万吨水泥生产线。加快建设丹凤年产10万吨碳酸钙超细粉加工项目,建设山阳奥科粉体公司年产3万吨药食用碳酸钙项目。推动黄龙钼业小区组建钼业集团,在钼精粉年生产能力提高到6000吨的基础上,力争建成年产1000吨钼铁生产线,向钼精粉深加工方向发展。在洛南重点建设钾镁肥生产线,积极开展钾长石伴生铁成份分离采选技术攻关,适时向电子原料工业发展。依托陕西五洲矿业公司、山阳永恒矿建公司,组建钒业集团,在建设山阳钒业小区的基础上,向钒铁深加工发展。开发商南金红石、金属镁等资源,加快建设豪迪公司年产3万吨金红石精粉、5000吨海绵钛,三友公司5000吨金属镁,中剑公司2万吨金属硅加工项目。加快发展商州氟化工业,扩建商洛炼锌厂5万吨电解锌生产线。

做好劳务输出。依托我市在西安、南京等地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打响我市劳务输出品牌,加强上下联动的劳务信息平台建设,发展劳动力中介服务组织,强化输出前的技能培训,增强我市劳务输出大军创收能力,稳步推动我市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十一五”期间实现56万农户户均1人出外务工。 四、“十一五”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 (一)继续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实现新突破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农村改革和投入力度。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以药、畜、果为主的无公害绿色农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扶贫开发,着力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及劳务输出,全方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按照现代农业“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发展绿色食品和开拓无公害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为导向,坚持“稳粮、兴药、优果、强牧”,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扶持发展绿色食品骨干企业和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做大农业“订单”,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中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产量年均保持在70万吨以上。中药材结合野生抚育和人工培育,重点发展商洛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着力打造“秦巴药乡”,力争2010年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林果业和畜牧业要继续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提高林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生产规模。抓好百万亩优质核桃和百万亩板栗基地建设,“十一五”末,林果业基地发展到550万亩,其中:核桃面积达到175万亩,板栗面积300万亩。畜牧业坚持走“养殖基地化、基地规模化、饲养标准化、开发产业化”的路子,加快畜牧业小区建设,着力抓好丹北四县区万户百头正大模式生态养猪示范项目和丹南百万只优质肉羊基地建设及千万只规模化散养土种鸡开发,提高畜牧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继续扩大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在商南、山阳、镇安产茶区加强茶园基地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建立健全以乡镇农林牧技术推广站为主体,以各种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乡土人才为骨干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健全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强化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种子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为重点的农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展示、宣传工作;积极实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加强动物防疫、畜产品市场、质量检测等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畜牧业产业化整体水平和效益。到2010年,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林果业的良种更换率达到35%以上,主要经济林综合科管技术应用推广率达到80%以上,主要畜禽的规模化养殖率达到60%以上,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30%提高到50%以上。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稳定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温饱和低收入人口脱贫为目标,强化综合扶贫,实施整村推进,加大产业化扶贫和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建设6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特别是158个高寒山区重点村建设任务。扶贫移民搬迁2.5万人,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2万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20万亩。综合运用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与救济等手段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解决20万贫困人口温饱,实现30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基本消除收入在625元以下的农村居民的绝对贫困。

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水源及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和。突出抓好水源保护及病险水库加固工程,重点抓好洛南张坪、柞水老林、镇安云镇等水库建设和商州南秦、洛南李村、山阳西沟、商南试马、丹凤龙潭等2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部分中小型水库的扩容改造。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抓好以小型水利、节水灌溉为主的“六小工程”建设,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行政村为单位,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加快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为特征的新型农村建设步伐。结合扶贫开发、移民搬迁、流域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改造“空心村”,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村新民居,推行社区化管理,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按照卫生标准,建设新型农村能源、人畜饮水、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住所,增强环境卫生处理能力。进一步完善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等配套设施;加强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和文化道德建设,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努力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新农民。

(二)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在培育发展骨干财源、增强工业经济实力上实现新突破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扩张工业经济总量。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项目带动和开放带动为主线,利用资源比较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挥自然资源与知识经济对接的后发优势,坚持改造现有工业企业与建设财源骨干项目并举,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推动有发展潜力的现有工业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实现挖潜提效、扩产增效;着力建设一批投资额大、带动作用强的财源骨干项目,提高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份额。到“十一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对财政的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

发展壮大支柱工业,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做强现代中药。积极开发商洛道地中药材,建设规范化药源基地,做大做强医药龙头企业,加大新药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延伸中药产业链条,提高医药工业附加值,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十一五”末,建成6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医药企业。做大矿产建材。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着力搞好铁、钼、钒、金红石、石灰石等大型矿产资源的规模开发和有序利用,加大矿产品深度开发,延伸矿产加工链条,提高加工增值水平。到“十一五”末,建成8个销售过亿元的矿产建材企业。做特绿色食品。发挥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全面落实中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壮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做特做深畜禽、干鲜果、豆腐等绿色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加快工业项目区建设,为加速工业发展搭建平台。以商洛中心城市和各县县城为载体,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突出特色”的思路,重点加强各县区工业项目区布局和建设,为产业发展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整合生产要素,增强聚集效应。

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归属清楚、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坚持以《公司法》规范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职权,建立责权明确、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内引外联,盘活资产,复产复活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优势和潜力的非公有制企业,使其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按照“放手发展、强化服务、突出特色、扩大规模”的思路,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结合我市产业布局特点,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资源就地加工增值。

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现代中药、矿产建材、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发展,引导骨干企业加强与市内外大专学院、科研单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先导型企业。到2010年,着力培育出5~10个产业关联度大、龙头带动强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开发出10~15个市场容量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拳头产品,科技成果和专利产品转化率到达50%以上。

(三)积极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在建设和经营商州中心城市及六县城、发展特色经济大镇上实现新突破

继续拉大城镇骨架,完善城镇功能,集聚城镇人口,扩张城镇经济总量,形成以商洛中等城市建设为中心,以六县城为基本单元、以重点集镇为结点、以铁路公路为连线,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城镇体系。

以创建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建设商洛山水园林生态旅游中心城市。以创建商洛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强化商洛中心城市建设、管理、经营创新,打通环城水道,力争建成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水城,与城周绿化工程、312国道“绿色通道”建设相得益彰,推动山水园林生态中等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与开发银行合作,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加大盘活土地存量力度,加快改造丹北旧城,综合开发丹南新城,加快建设贺咀村、大桥路西城市新村、江南经济适用住房,“十一五”期间,市区房地产面积累计开发200万平方米,加快城市人口容量扩大步伐。继续加强城市道路更新改造,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成以江滨大道、丹江公园、金凤山公园、龟山公园、莲湖公园南扩为主体的“一路四园”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加快垃圾污水处理建设步伐,完成二水厂扩建及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开发江滨大道、商州路西片商贸街(城),力争启动建设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不断完善并提高城市配套设施服务功能。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规模有序,分工合理,布局科学,设施完善,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六县城区改造力度,着力推动商州生态示范区、柞水国家卫生县城、商南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步伐,带动各县城提高整体品位。加快发展工业大镇、商贸大镇、旅游大镇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乡镇,加快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增长点。挖掘商洛特色,做大商洛这个关中生态涵养地、西安绿色食品基地的名片,打造商洛与周边地区接邻的“门户重镇”,重点建设与西安接邻的商州牧户关镇、柞水营盘镇,与河南接邻的商南富水镇,与河南、湖北接邻的白浪镇,与湖北接邻的山阳漫川镇,与安康接邻的青铜关镇。

(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新兴服务业、旅游配套服务业,在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以改扩建为重点,建设各类专业市场和农产品集散市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仓储网点布局建设,完善综合物流运输网络,扶持培育一批涉足保鲜、包装、储运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依托西南铁路,建设商州200万吨煤炭转运站,优先满足市内煤炭需求,远景向华东输送煤炭;在商州建设一座无公害农特产品交易市场,进一步拓宽我市中药材、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到“十一五”末,力争建成现代物流企业3—5家,年交易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发展到5—8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300处。

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鼓励发展连锁店、配送中心、特许经营、超市、便民店,推动发展以房地产、社区服务、中介服务、保险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着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适当开发生态型的庭院式、别墅式住宅,在商业区布局建设写字楼;完善社区设施,拓宽服务领域,重点发展养老、托老、陪护、卫生保洁等家政服务,“十一五”末,普遍建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业体系。发展代理、代办、投资理财、经纪人、策划、职业介绍等中介组织,规范提高金融保险业、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咨询、公证等咨询业服务质量。加快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协会,进一步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巩固财产、人寿保险业,吸引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来我市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业,在市区、县城以及旅游景区建设一批高中档宾馆,较好地满足来商旅游观光旅客的需求。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上实现新突破

公路交通建设。按照“抓两头(高速路、农村公路)、带中间(县乡路)”的思路,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继续实施通乡油路,着力改造通村公路,启动实施“通畅工程”,打通断头路,修建迂回路,改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等级。配合抓好西康铁路复线、西合铁路新建二线和阿北、银武、蓝商、商界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出市公路高速化。加快市内通县公路二级化、通乡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等级化进程。规划建设西合高速与连霍高速、西柞高速与蓝商高速、商州到蓝田霸塬的三条公路连接线,进一步完善我市公路交通主骨架。改造市内8条省道,其中: S202线洛南至华阴、S307线商州至洛南、S307线商州至柞水、S102线磨沟峡至镇安4条省道达到二级公路标准, S307洛南三要桥至箭竿岭、S102广货街至柞水、S203线山阳至色河、S20线宽坪至漫川4条省道达到三级公路标准。抓住国家加大贫困地区农村道路建设力度的机遇,实施8条县道改造工程,改建通乡四级油路528公里,拉通断头路329.5公里,改造修复三、四级公路1211公里,新建改造村级公路6187公里。

电网及电源点建设。加强全市供电网络及电源点建设,为实施重大产业型项目提供安全、优质电力保障。以建设330KV“Y”型网架结构为重点,完成330KV柞张输变电续建工程,使东西部电网联网,建成330KV商南输变电工程,实现电网“强”连接。强化110KV电源建设,新建8个、改造3个110KV输变电工程。加大35KV电源布点,使其延伸至乡镇和地域边陲,形成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经济合理,应变能力强的电网体系。 信息化建设。以创建“数字商洛”为目标,加大数字信息传输技术改造力度,推动宽带互联网向用户发展,加快公共信息综合应用,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扩大广电、电信、移动、联通、网通信息传输网络覆盖面,特别是加快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步伐。围绕国家和地方数据传输网建设,建立市、县、乡三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基础性、战略性的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形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体系,提高政府机关决策、管理、应急指挥及公共服务能力。同时,改善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巩固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六)树立生态立市理念,在流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地质灾害预防上实现新突破

加大主要流域治理力度。着力抓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流域水土保持、污染综合治理和丹江干流治理三大工程,加大洛河、旬河、金钱河、乾佑河等主要流域水土保持和堤防工程建设力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平方公里,新修各类堤防300公里。划定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范围,保护地下水。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快铁路、公路沿线绿化美化步伐,加强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封山禁牧、城镇及农村“四旁”绿化,加强镇安鹰咀石、山阳天竺山、商南新开岭、洛南灵口大鲵四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建立6个生态示范乡镇和30个生态示范村,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3%。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中心城市、六县城、重点集镇和工矿区的生活生产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到2010年,全市各类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达到8%,中心城市市区生活垃圾处置率达到80%以上,各类危险废物处置率和综合利用率达到70%,各类矿山的植被破坏得到基本遏制。 加强地震地质灾害预防。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测管理系统,设立各级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和市、县、乡(镇)、村、组五级监测网络,加强地质灾害预警,深入研究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类型、发育规律、形成条件、诱因、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对危害程度较大的地震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移民搬迁避让。加强地震监测台站、信息节电等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到2010年,商洛境内的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对3级以上地震作出震情速报,市县城区具有抗御5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城乡居民全面发展和多样化需要为目标,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健全社会公益设施,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社会事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建立科技推广基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坚持每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工作,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良好风尚。

着力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普九”和“两基”教育。重点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加强重点高中建设,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突破高中教育“瓶颈”,重点把商洛市高级中学扩建成万人学校,建成柞水中学、丹凤第二高级中学。大力发展职业和成人教育,提高市民群众素质,使人均受教育平均提高到10年。加快商洛学院创建步伐,提高商洛职业学院办学质量,着力培养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健全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提高整体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实施市、县(区)两级8所医院改造升级工程,推动市中心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标准,7县区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加强市传染病院和各级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以及市急救中心、各县区急救站建设,建成商州区残联康复医院,增强妇女、儿童、老人保健、特殊人群康复地方疾病防治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并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救助制度,加大乡镇、农村卫生院(所)的建设力度,突出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发展投资多元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十一五”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所有的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

积极发展文、体、广、电等社会事业。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抢救、保护我市民间文化艺术、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挖掘商洛“戏剧之乡”深厚文化底蕴,在市区江滨公园建设商洛市文化艺术苑,加快提高文化产业层次。整合体育资源,建设市体育馆,完善县乡村体育设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市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建设,改造县区广电发射、转播设施,实现广播电视光缆覆盖网范围内广播电视节目共缆传输,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

加强社保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做好“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低保”工作,全面落实中省救助贫困人口八项政策措施。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金保工程”,有步骤地推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建立统一的覆盖全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业务的集中式数据库,实现市域网联接,市域网与全域网联接。全面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力度,加强劳动保障执法检查工作,拓宽就业门路,推动多种方式就业,加强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综合治理,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确保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逐步建立调整有力、管理有效、改革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五、“十一五”发展的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成功的项目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任务,就是以成功的项目建设为第一要务,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必须以项目为支撑、作保证。因此,必须增强全局抓投入、抓项目的意识。高度重视项目的策划、论证、储备和争取工作。按照国家“十一五”期间“先编规划、后审项目”的要求,扎实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策划论证一批重大项目,充实项目储备库。抢抓一切机遇,精心搞好项目的推介宣传,加强与中省的衔接,千方百计把对商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项目挤进中省规划和计划。扎扎实实做好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全省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大盘子。健全和落实项目联系领导包抓责任制,加强对“十一五”规划项目管理,完善项目“四制”,确保规划项目建设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2、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实质性推动“工业强市”战略。充分认识我市经济发展滞后在于工业发展滞后的市情,克服“工业难办,难办工业”的思想和松劲畏难情绪,增强工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形成全局抓项目、突出抓工业的合力和动力。一是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抓好现有骨干企业的达产达效,扩产增效。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公司制改造步伐,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二是准确判断未来市场发展趋势,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产业接续项目。加大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力度,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前期费用用于做好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把产业项目做深做实,为争取资金和招商引资奠定基础。三是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制定支持发展工业的优惠政策。四是切实搞好招商引资和筹融资工作。

3、高度重视人才、技术的培养和引进,实施“科教兴商”、“人才立市”战略。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鼓励优势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协作,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强化技术引进和吸收消化,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搞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创效益好的名牌产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施人才培训、开发工程。完善人才使用、管理制度,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社会氛围、政策环境和用人机制,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人才来商创业,鼓励科技人才以科技成果入股分红。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用好己有的,培养自己的,引进有用的。

4、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深化企业、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消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为经济增长提供制度性保障,最大限度地释放经济增长的能量和活力。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借鉴外地经验,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改善法制、政策、信用、服务等软环境,打造诚信政府,树立开放新形象,为经济发展和扩大招商引资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埠资金、技术及各类生产要素向商洛聚集。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依托我市资源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市场分工,采用多种方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搞好招商引资,加强与东南沿海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加速优势资源的开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5、加强资源整合,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出台《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办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有序利用资源,坚决取缔一些乱开乱采、规模较小、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严把新上项目市场准入关和环境评价关,杜绝破坏资源与环境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程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有序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资源永续利用。

6、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坚持按《规划》办事。国务院《关于规划编制工作条例》即将颁布,中长期规划须经本级人大审议,进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行政、按规划办事,随之成为政府行为准则。从“十一五”开始,国家把编制规划作为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的主要内容,实现由项目管理、微观管理向规划管理、宏观管理转变。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按规划办事。按照市场规律,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引导,提高决策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十一五”规划的监督、考核、评估、反馈机制,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确保大思路、大项目的有序实施,确保规划任务的完成。

联系单位:商洛市发展委员会

联系科室:国民经济综合科

联系电话:0914-2313712

扫描打开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