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林发展迅速,在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之后,人工林更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2002年以来,斯道拉恩索集团在广西发展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多年,其对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现状有什么看法?对正在编制的《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最佳技术指南》又有什么样的建议?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斯道拉恩索广西林业总经理勃朗登。
记者:您认为现今人工林发展面临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
勃朗登:人工林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减缓了对天然林的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但是,长期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用的可持续经营技术,过分重视和追求短期生产力与经济利益,偏离了森林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导致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张而质量却明显下降,许多人工林出现病虫害加剧、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实现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是大势所趋。目前,中国纸浆产业的原料多依赖国外进口木材和国内人工用材林的砍伐,随着中国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推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安全,也关乎纸浆等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在中国工作多年,我认为中国的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具体、可行的经营模式,以及相应的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南。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形成共识,明确方向。推动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此次在北海举办的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培训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种培训可以让企业与政府聚到一起,共同商讨,在技术和发展方向方面统一确定一个最小限度的目标,从而达成共识,实现突破。在中国,桉树种植有许多限制,有些地方规定在河流、水库、池塘旁边不允许种植桉树。但我认为推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不应针对桉树这个树种本身,而要着重于桉树人工林种植、利用的整个过程。只要采取科学的经营方式,哪怕是在河流、水库和池塘边上种植桉树也是完全安全、可持续的。
记者:斯道拉恩索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勃朗登:首先,中国目前对于桉树轮伐期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林农的轮伐期是3-4年,而斯道拉恩索公司的轮伐期是7年。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及种植经验,桉树的最佳生长期一般在7年左右,7年之后生长速度就会大幅下降。要实现最大限度的用材效率,轮伐期确定为7年是比较科学的。同时,轮伐期延长还有利于生态的保护,减少采伐作业对林地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坏。其次,斯道拉恩索公司经过大量调研后制定了严格的化学除草流程和标准,通过升级除草剂装备,减少了单位面积除草剂用量,有效避免重复多次使用除草剂,最大限度地减轻化学品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基础设施的建设关乎采伐作业的各个环节,建立起良好的基础设施,事半功倍。我们公司对林区公共设施建设有严格的标准,比如修筑道路,对修建位置、道路宽度等都有具体要求。斯道拉恩索在广西大力推广机械采伐技术,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林区道路的修筑率,降低对林区环境的影响。此外,公司还采取提前转移土方的方法,避免因修路而引发水土流失。再者,我们公司致力于加强工人的技术培训,制定完备的技术指南,要求每个工人都要理解,在作业过程中达到“精准”的程度。
实现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需要着眼于长远利益,追求长期发展,不仅要制定战略,更要规划好发展方向,并根据实际不断改进。在追求企业效益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斯道拉恩索公司建立起了一整套绩效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并建立起信息公开制度,设立可持续发展部门,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大力投入。包括工厂建设、林业操作、林地生境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信息公开透明,通过公司每年的年报对外公开。在广西,林地采伐后的整地炼山会严重破坏土壤微生物环境,控制不好还会造成森林火灾。斯道拉恩索公司严格限制炼山,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森林防火。清明节期间,公司组织林区巡查,对山火防微杜渐。
记者:您对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在政策制定与技术应用方面有哪些建
勃朗登:随着中国在林业政策方面不断改进,人工林种植环境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去年出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降为零”这一措施,对人工林种植行业来说是巨大的福利。下一步,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在采伐限额制度,尤其是采伐指标的申请以及运输许可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改进,编制更加科学的森林经营方案。比如,政策规定木材运输需要一车一证,这严重限制了木材供给的效率。我们的北海包装纸板工厂每天生产量巨大,需要高效的木材供应链。我们公司目前已经实现了通过GPS定位跟踪木材走向,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对木材运输的全程监控。我们希望能够与政府合作,探索在信息技术方面解决木材安全运输的问题,精简程序,提高效率,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