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陕西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实施细则
索 引 号 20240604-124122-130 发布机构
公开目录 生态建设 发布日期 2014-04-28
名  称 陕西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制定本细则的依据

  根据国家林业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LY/T1955 —2011(以下简称《落界规程》),结合陕西省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及满足林地落界工作需要,为统一全省林地落界技术标准,规范林地落界内容、落界方法、工作程序和成果要求等,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落界的目的和任务

  林地落界是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一项十分重要基础性工作。“先落界,再规划”,是编制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本要求,其目的是将林地及其利用状况落实到山头地块,建立标准统一的林地数据库,构建全国林地“一张图”,为各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标准化基础数据。任务是查清县级单位林地和可以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的数量、质量,揭示其变化规律,客观反映自然条件,提出准确的保护利用基础数据。

  第三条 落界范围与内容

  一、落界范围

  县级编制单位内所有的林地,包括现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

  二、调查内容

  1、核对县域内的乡(镇)、村、林班界线;

  2、林地图斑划分;

  3、林地图斑属性因子调查。

  三、技术路线

  按照《落界规程》,以国家林业局统一处理提供的高分辨率正射遥感影像图(DOM)为基础,依据现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公益林区划界定等成果,对林地进行遥感判读核实,辅以适当现地补充调查,落实现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它土地的边界和图斑,并用林地落界成果生产矢量数据,建立林地落界成果数据库,为形成无缝拼接的全省国林地“一张图”,提供县域基础矢量数据。

  四、落界方法

  《落界规程》规定落界方法包括转绘落界法、现地调绘法和遥感判读法。根据我省现有资料情况,确定落界方法以转绘落界法为主、现地调绘法和遥感判读法为辅的方法。

  五、落界成果

  落界成果文件包括遥感影像DOM、县级林地落界矢量文件和成果报告等。成果文件格式为:

  1、遥感影像产品采用GEOTIFF格式,带TFW头文件;

  2、县级林地区划落界矢量文件采用 SHP 格式;

  3、成果报告采用word格式。

  第四条 落界精度要求

  在相应遥感底图的比例尺上,明显界线与DOM 上同名地物的偏移不得大于图上0.5mm,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图上1.0mm。

  第五条 督导检查与验收

  一、管理机制

  为推进全省林地落界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质量,以形成统一标准的林地矢量数据。我省建立省、市二级林地落界质量督导检查验收管理机制。

  二、省级林地落界质量督导检查验收组

  主要任务:

  1、督促检查全省范围内各市林地落界工作进度和质量;

  2、负责全省范围内市级界线审查,负责与相邻省的边界衔接;

  3、指导厅直单位、省资源管理局系统林地落界工作;

  4、分级分批验收市级汇总的林地落界矢量成果数据;

  5、协助西北监测区对全省范围内落界数据进行检查验收;

  6、组织或委托具有甲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完成全省林地落界矢量成果数据汇总,形成“全省林地一张图”,上报国家林业局;

  7、落实省级林地落界检查、指导及汇总经费。

  三、市级林地落界质量督导检查验收组

  主要任务:

  1、督促检查本市范围内各县(区)林地落界工作进度和质量;

  2、负责本市范围内编制单位的界线审查,负责与相邻市(区)的边界衔接;

  3、分级分批验收林地落界矢量成果数据;

  4、协助省级督导组对本市范围内落界数据进行检查验收;

  5、负责落实本级林地落界检查、指导及汇总经费。

  第二章  林地落界前工作准备

  第六条 制定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包括组织准备、资料收集、物资准备计划等。

  一、组织准备

  县级单位要成立林地落界工作领导小组,处理和协调林地落界日常事务,筹措工作经费,组织或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调查规划设计单位承担林地落界工作。

  二、资料收集

  1、陕西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

  2、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矢量数据、属性数据);

  2、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

  3、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其他工程设计文件、竣工验收图面材料和统计报表;

  4、采伐设计、征占用林地和其他规划设计的文件及其相应的图面资料(文、图、表);

  5、国家林业局处理的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DOM);

  6、54/80坐标系统转换参数及程序;

  7、调查地区的1∶1万或1∶5万地形图,最新行政区划图等;

  8、最新国土资源调查、规划成果;

  9、交通、城建、水利、农业等部门的规划资料。

  三、 物资准备

  1、仪器设备:笔记本电脑、GPS、数码照相机。

  2、工具:讲义夹、铅笔、铅笔刀、胶带纸、橡皮擦等。

  3、调查用表:制作并印制林地落界所需的小班调查卡片、测树因子调查表等。

  第七条 技术准备与培训

  1、省级督导组负责制定全省林地落界工作方案及林地落界实施细则,指导全省技术培训;市级督导组根据所辖范围内的特点制定市级林地落界工作方案,负责辖区范围内林地落界技术培训。

  3、行政界线区划处理

  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矢量数据为基础,根据近期最新行政界线(县、乡、村)变化情况,对原有行政界进行合并、分割等处理,并重新编码。县级行政界线报市级督导组审查调整,市级行政界线报省督导组审查。

  4、建立遥感影像判读标志

  各编制单位要根据近几年林地保护情况,布设踏勘路线,通过外业踏勘,建立变化区内影像与地表特征的对应关系,编制影像判读标志特征表。

  5、技术培训与考核

  参加林地落界的技术人员外业前必须接受系统的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规范和林地落界实施细则,熟悉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的使用,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熟悉GPS等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室内培训后,进行外业实地操作,每人至少进行50个图斑的区划判读,5个小班的现地验证。培训结束后,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小班区划调查,GIS软件使用,GPS定位仪使用,及各项因子调查、记载、计算等。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林地落界工作。

  第三章  技术标准

  第八条 数学基础

  平面坐标系统

  本次林地落界统一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

  投影方式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1:10000比例尺按3o分带;1:50000比例尺按6o分带。

  三、高程系统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第九条 土地类型

  一、分类系统

  林地落界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两大类。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地类,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和林业辅助生产用地。

  二、技术标准

  林地相关分类技术标准按照《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办法》(陕西省林业厅,2005年)执行。

  第十条 森林分类

  森林类别:按生态区位、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林地分为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两个大类别。

  公益林(地)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级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林(地),按保护等级划分为重点公益林(地)和一般公益林地。其中,重点公益林地包括国家级公益林(地)和其他重点公益林(地)。商品林地分为重点商品林地和一般商品林地。国家级公益林(地)界定标准执行《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号)。

  第十一条 林种区划

  林种划分技术标准执行《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办法》,划分到亚林种。

  第十二条 土地权属

  按土地权属分,林地分为国有和集体。为反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将集体林地按经营权分为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联户合作经营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

  第十三条 林地质量等级

  林地质量等级分为Ⅰ、Ⅱ、Ⅲ、Ⅳ、Ⅴ5个等级。林地质量等级按(资料性附录)B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进行划分。

  第十四条 林地保护等级

  根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以及林地生产力等指标,对林地进行系统评价定级,划定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4个保护等级。

  一、Ⅰ级保护林地

  是我省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的区域,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包括秦岭主梁两侧各1000米以内及其主要支脉(依据陕西省秦岭保护条例),黄河、汉江、嘉陵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丹江、渭河等)的源头汇水区(自源头起向上以分水岭为界,向下延伸10公里、汇水区内江河两侧最大10公里以内的林地)、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重要水源涵养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分布上限与高山植被上限之间的林地。

  Ⅱ级保护林地

  是我省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区内予以保护和限制经营利用的区域,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屏障为主要目的。包括除Ⅰ级保护林地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地、军事禁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国家森林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三、Ⅲ级保护林地

  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主要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区域。包括除Ⅰ、Ⅱ级保护林地以外的地方公益林地,以及国家、地方规划建设的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质能源林及干杂果经济林培育基地。

  四、Ⅳ级保护林地

  是需予以保护并引导合理、适度利用的区域,包括未纳入上述Ⅰ、Ⅱ、Ⅲ级保护范围的各类林地。

  第十五条 其他标准

  一、工程类别

  工程类别根据不同时期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划分。

  二、起源、优势树种(组)、郁闭度(覆盖度)、龄组、每公顷蓄积量、平均胸径、每公顷株数等林分因子等执行《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办法》的标准。

  三、立地因子

  地貌、坡度、坡向、坡位等空间位置因子,以及土壤类型(名称)、土层厚度、交通区位等执行《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办法》中的标准。

  第四章  林地落界

  第十六条 区划体系

  一、县级行政单位区划系统

  县→乡→村;或 县→乡→村→林班。

  二、经营单位区划系统

  1、林业局(场)

  林业(管理)局→林场(管理站)→林班;

  或 林业(管理)局→林场(管理站)→营林区(作业区、工区、功能区)→林班。

  2、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管理局(处)→管理站(所)→功能区(景区)→林班。

  过去已区划的界线,宜保持相对稳定,无特殊情况不宜更改。

  第十七条 落界条件

  图斑(小班)是林地落界的基本单位,图斑划分以明显地形地物界线(如山脊线、山沟线、道路等)为界。其落界条件:

  1、地类不同;

  2、土地权属不同;

  3、森林类别不同;

  4、林种不同;

  5、起源不同。

  第十八条 落界方法

  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等技术进行林地落界,将林地及森林界线、范围落实到DOM底图上。具体方法为:

  在林地落界底图上,依据现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结合森林经营活动档案等资料,按照林地落界基本条件和精度要求,勾绘林地边界。两年以内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可以直接应用,辅助确定林地边界;两年以上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须结合必要的补充调查,勾绘林地边界。

  第十九条 落界要求

  宜保持原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林班界线、小班界线相对稳定;

  1、重新区划图斑与原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相比,林缘发生后退的,二者中间地带作为宜林地处理;

  2、地类划分至少到二级地类;

  3、对于满足最小上图面积要求的图斑落实边界;

  4、对于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mm,且连续面积大于最小上图面积的林带,按面状图斑落实界线;

  5、对宽度小于图上2mm,但连续面积大于最小上图面积的林带,用单线符号表示,并标注林带平均宽度和长度,精确至0.1m;当宽度变化大于20%时,应分段标注;

  6、对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地栽植的达不到有林地标准的各种竹丛、林木,包括平原农区达不到有林地标准的农田林网树,暂不落界,也不计入林地落界面积。

  第二十条 遥感技术应用方法

  一、判读标志建立

  1、以影像景幅为单位,每景选择若干条能覆盖调查区域内所有地类、色调齐全且有代表性的勘察线路;

  2、将卫星影像特征与实地进行对照,记录各地类影像的色调、纹理、大小、几何形状、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包括地名)等因素,拍摄地面实况照片;

  3、通过野外勘察和室内分析,建立判读类型与现地实况的对应关系,形成目视判读标志。

  二、林地界线核实

  以DOM为基础,根据影像判读标志,参考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森林经营活动档案等,按照林地落界条件和要求,综合利用遥感影像特征和各种参考信息,使小班界线与遥感影像吻合一致,同时,把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调整到规划基准年。

  三、林地因子核实

  根据遥感影像判读标志,判别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地类是否发生变化、现状地类等信息;结合现地验证核实,确定填写图斑地类等属性因子。

  四、判读检查

  采取一人判读核实或判读勾绘,另一人检查的方式。当两名判读人员的一致率差异较大时,应重新判读。对于室内判读有疑问的图斑需到现地核实。

  五、补充调查

  对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与DOM影像反映的地类不同的图斑,应到现地进行补充调查,核实地类边界,调查图斑因子。

  第二十一条 属性因子记载

  在林地图斑矢量面文件中按照要求的字符类型和字段长度标注属性因子。在属性因子中,基础因子、林地因子和管理因子为林地落界必填因子。我省已完成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并建立了数据库,原有因子适宜的予以保留,同时补充相关未调查因子。

  一、属性因子类型

  1、基础因子:省(区、市)、县(区、林业局)、乡(林场)、村(林班)、图斑号、面积、地貌、坡度、坡向、坡位、土壤类型(名称)、土层厚度、交通区位、林带宽度、林带长度;

  2、林地因子:地类、林地质量等级、林地保护等级;

  3、管理因子:土地权属、林种、森林(林地)类别、工程类别;

  4、林分因子:起源、优势树种(组)、郁闭度(覆盖度)、龄组、每公顷蓄积量、平均胸径、每公顷株数。

  二、属性因子记载方法

  1、基础因子:记载省(区、市)、县(区、林业局)、乡(林场)、村(林班)、图斑号、地貌、坡度、坡向、坡位等空间位置因子,以及土壤类型(名称)、土层厚度、交通区位、图斑面积、林带宽度、林带长度。交通区位划分标准见附录E;

  2、地类:林地根据已完成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情况记载到三级地类;

  3、林种:林种划分技术标准执行《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办法》,记载到亚林种;

  4、森林类别:按生态区位、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林地分为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两个大类别;

  5、土地权属:分别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记载;

  6、工程类别:根据不同时期,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划分,主要有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

  7、起源、优势树种(组)、郁闭度(覆盖度)、龄组、每公顷蓄积量、平均胸径、每公顷株数等林分因子按照《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办法》的要求调查记载;

  8、林地质量等级:分为Ⅰ、Ⅱ、Ⅲ、Ⅳ、Ⅴ5个等级;

  9、林地保护等级:分为Ⅰ、Ⅱ、Ⅲ、Ⅳ4个等级记载;

  10、属性因子记载要求执行《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办法》,属性因子代码见附录A。

  第二十二条 面积量算

  1、面积量算采用计算机拓扑技术,按照坐标解析法对面积进行量算。如无特殊情况,县、乡各级行政单位的面积应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面积一致,以乡镇为单位对图斑面积进行平差。落界时除非界线发生变化,否则县、乡面积不准变动。

  2、面积量算以公顷为单位,精确到0.01公顷。

  第五章  成果产出

  第二十三条 文件组成

  1、成果文件包括县级林地落界矢量文件和成果说明报告;

  2、林地落界矢量文件包括省级、地级、县级、乡镇界级等行政界线面状矢量文件,林班界和林地图斑等林地专题面状矢量文件;

  3、成果说明报告,由组织实施林地落界的单位编制。成果说明报告内容包括落界方法、有关数据库结构和代码说明等。

  第二十四条 文件格式

  1、遥感影像产品采用GEOTIFF格式,带TFW头文件;

  2、县级林地落界矢量文件采用 SHP 格式;

  3、成果说明报告采用WORD格式。

  第二十五条 文件组织与命名

  成果存储以省(区、市)为一级目录,文件组织的层次结构和命名,详见附录C。

  第六章  质量管理

  第二十六条 管理机制

  为了严格执行本实施细则, 保证林地落界成果质量,必须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对林地落界工作的全过程实施督导检查和验收。

  质量保证体系由组、县、市、省四级组成。采取林地落界小组自查,县级专项检查,省、市督导组检查验收的办法进行。

  第二十七条 小组自查

  一、土地类型判读区划

  土地类型判读区划两人判读一致率达到95%,图班闭合、标记清楚、图斑属性按照要求内容填写完整,对于室内判读无法确定的界线和地类进行野外实地验证确定。

  二、实地验证

  室内判读结束后,随机抽取5%的区划小班,进行现地验证,所抽验小班应注意如下几点:

  1、代表各种林地类型的地类;

  2、近几年地类发生明显变化地带;

  3、室内判读有疑问,无法解决林地和非林地地类的图斑。

  三、室内检查

  林地落界范围内区划调查不能有缺漏或重复,图斑矢量数据不能有重复和缝隙,空间拓扑关系完整;图斑属性因子字符类型、字段长度符合《落界规程》要求,判读因子填写完整,无缺漏项;坐标系统、投影系统设置符合要求。

  第二十八 专项检查

  林地落界小组自查合格后,应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主持,邀请省、市督导组、林地落界单位代表组成专项检查组,对落界工作进行质量检查。专项检查以室内检查为主,野外为辅。室内检查采用专用的软件系统,检查图斑的拓扑关系和属性完整性和逻辑关系,室内检查如果发现有不合格数据,专项检查组要指导数据不合格的返工修改;外业检查的小班比例为1-2%,主要检查近几年变化的图斑,在被检查的小班中,85%以上的抽查小班达到要求时,则为合格。

  第二十九条 省、市督导组检查验收

  林地落界成果经县级专项检查合格后,上报市级督导组验收。省级验收合格后,由省级督导组检查验收。检查方法以室内检查为主。抽取2%-5%的图斑,主要检查一下内容:

  1、坐标系统、行政邻界接边;

  2、地类划分、林地落界、面积求算;

  3、矢量数据拓扑关系,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关联性等;

  4、属性因子完整性和逻辑关系检查,各项属性因子不能出现逻辑错误。

  省级检查中权属、地类、森林类别、林种不得有错,林地图斑界线不得超过允许误差,一旦出现不合格情况,返回县级返工修改。

  第七章  成果认定与验收

  第三十条 成果认定程序

  成果认定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完成。成果验收由省林业厅完成。

  第三十一条 成果认定

  林地落界成果通过通过自查、专项检查和省、市级督导组检查验收后,由县级人民政府主持征求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城建、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和公众的意见,充分论证后对落界成果进行认定。

  第三十二条 成果验收

  县级人民政府对落界成果认定后,上报省林业厅,由省林业厅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成果验收。

  (规范性附录)林地区划落界属性因子及代码

  林地图斑(图斑)属性数据结构

  林地图斑(图斑)属性数据结构见表A.1。

  林地图斑(小班)属性数据结构表

  编号   字段名   中文名 数据类型 长度 小数位

  1   SHENG   省(区、市) 字符串 2

  2   XIAN   县(市、旗) 字符串 6

  3   XIANG   乡 字符串 3

  4   CUN   村 字符串 3

  5   LIN_YE_JU   林业局(场) 字符串 6

  6   LIN_CHANG   林场(分场) 字符串 3

  7   LIN_BAN   林班 字符串 4

  8   XIAO_BAN   图斑(小班) 字符串 4

  9   DI_MAO   地貌 字符串 1

  10   PO_XIANG   坡向 字符串 1

  11   PO_WEI   坡位 字符串 1

  12   PO_DU   坡度 整型 2

  13   KE_JI_DU   交通区位    字符串   1

  14   TU_RANG_LX   土壤类型(名称) 字符串 20

  15   TU_CENG_HD   土层厚度 双精度 3

  16   MIAN_JI   面积 双精度 19 2

  17   LD_QS   土地权属 字符串 2

  18   DI_LEI   地类 字符串 4

  19   LIN_ZHONG   林种 字符串 3

  20   QI_YUAN   起源 字符串 2

  21   SEN_LIN_LB   森林类别 字符串 3

  22   SHI_QUAN_DJ   事权等级 字符串 2

  23   GJGYL_BHDJ   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等级 字符串 1

  24   G_CHENG_LB   工程类别 字符串 2

  25   LING_ZU   龄组 字符串 1

  26   YU_BI_DU   郁闭度/覆盖度 双精度 3 1

  27   YOU_SHI_SZ   优势树种 字符串 6

  28   PING_JUN_XJ   平均胸径 双精度 6 1

  29   HUO_LMGQXJ   公顷蓄积(活立木) 双精度 12 2

  30   MEI_GQ_ZS   幼树每公顷株数 整型 4

  31   TD_TH_LX   土地退化类型 字符串 1

  32   DISPE   灾害类型 字符串 2

  33   DISASTER_CLASS   灾害等级 字符串 1

  34   ZL_DJ   林地质量等级 字符串   1

  35   LD_KD   林带宽度 双精度   2   1

  36   LD_CD   林带长度 双精度   6   1

  39   BCLD   是否为补充林地 字符串   1

  37   BH_DJ   林地保护等级 字符串   1

  38   LYFQ   林地功能分区 字符串   10

  40   QYKZ   主体功能区 字符串   1

  注:是否为补充林地、林地保护等级、林地功能分区、主体功能区4个因子为预留的规划属性因子字段。

  林地图斑属性数据代码

  林地图斑(小班)属性数据中,省(区、市)和县(市、旗)按国家统一代码填写,乡(林场)、村(林班),以县(局、团)为单位按照有关标准由各县自行统一编码。其他因子按代码或实测数值填写。各因子编码见表A.2—表A.18。

  地类代码表

  一级   二级   三级   代码

  林地   有林地   乔木林   111

  红树林   112

  竹  林   113

  疏林地   120

  灌木林地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   131

  其他灌木林地   132

  未成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141

  未成林封育地   142

  苗圃地   150

  无立木林地   采伐迹地   161

  火烧迹地   162

  其他无立木林地   163

  宜林地   宜林荒山荒地   171

  宜林沙荒地   172

  其他宜林地   173

  林业辅助生产用地   180

  非林地   耕地   210

  牧草地   220

  水域   230

  未利用地   240

  建设用地   250

  注:1.林地至少划分到二级地类;

  2.规划补充林地现状地类要求划分到二级地类,其他非林地由各地自行确定划分到一级地类或二级地类。

  地形因子代码表

  地貌   坡向   坡位   坡度

  极高山   1   北   1   脊   1   平   1

  高山   2   东北   2   上   2   缓   2

  中山   3   东   3   中   3   斜   3

  低山   4   东南   4   下   4   陡   4

  丘陵   5   南   5   谷   5   急   5

  平原   6   西南   6   平地   6   险   6

  西   7

  西北   8

  无坡向   9

  森林(林地)类别代码表

  项目   森林(林地)类别

  公益林(地)   商品林(地)

  重点公益林(地)   一般公益林(地) 重点商品林(地)   一般商品林(地)

  代码   11   12   21   22

  注:1.所有林地均填写森林(林地)类别。

  2.重点公益林地包括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重点公益林;其他公益林地为一般公益林。

  3.重点商品林地包括国家和地方建设的重点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

  公益林事权等级代码表

  项目   事权等级

  国家公益林   地方公益林

  代码   10   20

  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等级代码表

  项目 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代码 1 2 3

  林地质量等级代码表

  项目 林地质量等级

  I级 II级 III级 IV级 V级

  代码 1 2 3 4 5

  土地权属代码表

  土地权属 国有林地 集体林地

  农户家庭承包经营 联户合作经营 集体经济组织经营

  代码 10 21 22 23

  注:按土地权属分,林地分为国有和集体。为反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将集体林地按经营权分为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联户合作经营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其中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是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农户为单位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联户合作经营:是指落实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承包农户自愿联合经营或组成股份林场(公司)、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经营的集体林地。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是指由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经营管理的集体林地。

  起源代码表

  起源 天  然 人  工

  纯天然 人工促进 萌生 植苗 直播 飞播 萌生

  代码 11 12 13 21 22 23 24

  林种代码表

  林 种   亚林种   代码

  防护林   水源涵养林   111

  水土保持林   112

  防风固沙林   113

  农田牧场防护林   114

  护岸林   115

  护路林   116

  其他防护林   117

  特种用途林   国防林   121

  实验林   122

  母树林   123

  环境保护林   124

  风景林   125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126

  自然保护林   127

  用材林   一般用材林   231

  速生丰产用材林   232

  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   233

  薪炭林   薪炭林   240

  经济林   果树林   251

  食用原料林   252

  林化工业原料林   253

  药用林   254

  其他经济林   255

  注:对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划分林种。

  龄组代码表

  龄组 龄组划分

  幼龄林 中龄林 近熟林 成熟林 过熟林

  代码 1 2 3 4 5

  工程类别代码表

  工  程  类  别   代码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长江上游地区   11

  黄河上中游地区   12

  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   13

  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

  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防护林   21

  长江中下游防护林   22

  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   23

  沿海防护林   24

  珠江防护林   25

  太行山绿化   26

  平原绿化   27

  退耕还林工程   30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41

  全国石漠化治理工程   42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

  建设工程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1

  省级自然保护区   52

  市级自然保护区   53

  县级自然保护区   54

  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   60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   70

  重点公益林经营工程   80

  其他林业工程   90

  注:其他林业工程各县(局、团)可根据当地工程建设实际扩充编码。

  土地退化类型代码表

  土地退化类型 荒漠化土地 沙化土地 石漠化土地 非退化土地

  代码 1 2 3 0

  森林灾害类型代码表

  灾害

  类型 病虫害 火

  灾 气候灾害 其他

  灾害 无

  灾害

  病害 虫害  风折(倒) 雪压 滑坡、泥石流 干旱

  代码 11 12 20 31 32 33 34 40 00

  森林灾害等级评定标准与代码表

  等

  级 评    定   标   准 代

  码

  森林病虫害 森林火灾 气候灾害和其他

  无 受害立木株数10%以下 未成灾 未成灾 0

  轻 受害立木株数10~29% 受害立木20%以下,仍能恢复生长 受害立木株数20%以下 1

  中 受害立木株数30~59% 受害立木20~49%,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 受害立木株数20~59% 2

  重 受害立木株数60%以上 受害立木50%以上,以濒死木和死亡木为主 受害立木株数60%以上 3

  交通区位代码表

  交通区位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代码 1 2 3 4 5

  注:林地交通区位划分标准由各地自行制定。根据与森林经营单位的距离和交通运输条件,将县域内的林地交通区位由好至差划分为1、2、3、4、5五个等级。

  土壤类型代码

  土壤类型 代码 土壤类型 代码

  棕壤 01 亚高山草甸土 10

  暗棕壤 02 石质土 11

  黄棕壤 03 灰钙土 12

  黄绵土 04 栗钙土 13

  黄褐土 05 红土 14

  褐土 06 紫色土 15

  山地草甸土 07 粗骨土 16

  黑垆土 08 风沙土 17

  石灰岩土 09

  优势树种(组)代码

  优势树种(组)代码执行《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办法》(见表A.18)。各地确需扩充优势树种(组)代码的,要报省督导检查组统一扩充编码,并形成代码表。

  其他因子填写要求

  郁闭度以小数记载,保留2位小数;每公顷蓄积以立方米/公顷为单位,保留2位小数;平均胸径以厘米为单位,保留1位小数;图斑(小班)面积以公顷为单位,保留2位小数;林带宽度和林带长度以米为单位,保留小数点1位。具体要求参照《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执行。

  表A.18  优势树种(组)代码

  内  容 代码 内  容 代码

  优势树种   茶叶 755

  冷杉 110 花椒 758

  云杉 120 沙棘 762

  铁杉 130 其它:油茶、油橄榄、文冠果、八角等 799

  落叶松 150 3.药材类 800

  樟子松 170 杜仲 801

  油松(包括白皮松) 200 银杏 804

  华山松 210 其它:厚朴、枸杞、黄柏、金银花、连翘等 819

  马尾松 220 4.林化工业原料类 820

  其它松 290 栓皮栎 821

  杉木 310 漆树 827

  水杉 330 其它:紫胶寄主树、油桐、乌桕、棕榈、橡胶、白蜡树等 850

  柏类(包括杜松) 350 5.其它经济类 850

  栎类 410 其它经济类:蚕桑、蚕柞、其它等 859

  桦类 420

  硬阔(中槐、楸树、榆、椿树等) 490 其它灌木树种(组)

  刺槐 491 梭梭 901

  椴树类 510 白刺 902

  杨类 530 柳灌 904

  泡桐 540 杜鹃 942

  软阔(柳、枫杨、槭、五角枫等) 590 桃金娘 944

  大径竹(包括毛竹、斑竹等) 660 竹灌 981

  小径竹(包括木竹、苦竹等) 680 锦鸡儿 982

  白刺花 983

  经济树种(组)   花棒 984

  1.果树类 700 踏朗 985

  柑桔类 701 黄蔷薇 986

  苹果 702 胡颓子 987

  核桃 710 黄栌 988

  板栗 711 马桑 989

  其它:包括梨、桃、李、杏、枣、山楂、柿等 749 沙蒿 990

  2.食用原料类 750 其它灌木 999

  (资料性附录)陕西省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

  评定方法

  根据与森林植被生长密切相关的地形特征、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和相关经营条件,对林地质量进行综合评定。选取林地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等5项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按下式计算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

  (B.1)

  式中:

  EEQ ——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0-10);

  Vi ——各项指标评分值(0-10),详见B.2;

  Wi ——因子的权重(0-1),见B.3。

  根据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划分为Ⅰ级(分值2≤2.9)、Ⅱ级(3-4.9)、Ⅲ级(5-6.9)、Ⅳ级(7-8.9)和Ⅴ级(>9)5个等级。

  相关因子数量化等级值

  相关因子数量化等级值见表E.1。

  表E.1  相关因子数量化等级值表

  等级值

  因子 2 4 6 8 10

  土层厚度(cm) >100 61-100 31-60 ≤30

  土壤类型 黄褐土 黄棕壤、褐土、山地草甸土 棕壤、暗棕壤、黑垆土、黄绵土、石灰岩土 亚高山草甸土、石质土、灰钙土、栗钙土 红土、紫色土、粗骨土、风沙土

  坡度 平、缓坡 斜坡 陡坡 急坡 险坡

  坡向 无、北坡 东坡、东北坡 西北坡、东南坡 西坡 西南坡、南坡

  坡位 平地 山谷、下坡 中坡 上坡 脊部

  交通区位 1 2 3 4 5

  注:1.土层厚度:按照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关于划分土层的标准,陕西省土层划分为薄(小于30厘米)、中(30-60厘米)、厚(60-100厘米)、深厚(大于100厘米)4个等级;

  2.土壤类型:根据中国土类分类系统,陕西省土壤普查办公室,《陕西土壤》陕西省土壤共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涉及到林地的土壤种类有17种;

  3.坡度、坡向、坡位:按照2005年颁布实行的《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办法》划分标准,并结合各坡度级、坡向、坡位的宜林程度进行分等;

  相关因子权重系数

  根据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等5项因子的林地宜林程度差异,确定各自权重分别为:土层厚度0.30、土壤类型0.25、坡度0.25、坡向0.10、坡位0.10。

  (规范性附录)成果文件组织结构及命名

  “陕西省林地落界成果”文件夹

  “遥感影像”文件夹

  标准分幅10万文件夹

  标准分幅5万文件夹

  标准分幅1万文件夹

  J50G001001DOM.TIF

  J50G001001DOM.TFW

  元文件

  ……

  “区划矢量”文件夹

  “XX县”文件夹

  “行政界线”文件夹

  Hb_sj.shp(面状省界)

  Zhaoxian_xj.shp(面状县界)

  Shitou_xzj.shp(面状乡镇界)

  “林地专题”文件夹

  52_lbj.shp(面状林班界)

  Hb_ zhaoxian _xbm.shp(图斑面状数据)

  “成果说明报告”文件夹

  河北省林地落界成果报告.DOC

  ……

  图C.1  成果文件组织结构及命名图

  (规范性附录)林地落界检查表

  表D.1 林地落界检查表

  序号 不合格

  图斑号 问题描述 修改结果 复查结果

  检查

  结论

  抽检数量      ,不合格    。

  修改情况:

  检查员:                     检查时间:

  交通区位划分标准表

  交通区位

  等级 划分标准

  1级   大中城市、县城、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周边区域,等级公路密度较大,交通便捷,人为活动频繁。

  2级   村、镇周边,干、支线公路经过的周边区域,交通条件较好。

  3级   具备一定交通条件,有明显的人为干扰活动,地形条件较好,经济林、用材林基地周边区域。

  4级   处于半原始状态,因地形条件限制,不具备通车条件,出于旅游开发等因素,可具备运输条件的区域。

  5级   处于原始状态,基本不受人为活动影响区域,因地形或保护需要近10年内不具备运输条件。